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 四 )


再比如 , 教学《体积》时 , 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 。 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 , 让学生一边看 , 一边思考 。 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 , 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 , 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 , 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 , 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 , 把水“挤”上来了 , 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 。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 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 ,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 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 , 那么 , 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 , 有些不方便操作的 ,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 如 , 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 。 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 , 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 , 如 , 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 , 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 , 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 , 运用一进一退 , 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 , 形象生动 ,
直观有趣 。
当然 , 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 , 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 。 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
把长方形旋转后 , 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 , 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 , 以长为轴旋转 , 可是 , 由于旋转速度慢 , 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 , 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 , 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 。 这时 , 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 , 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 , 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 , 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 , 值得大家重视 。 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 , 如 ,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 , 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 , 但是 , 如果再分的多一些 , 教具操作比较麻烦 , 更关键的是 , 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 , 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 , 就接近长方形了 , 学生看不到 , 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 。 通过多媒体课件 , 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 , 有了形象的支撑 ,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
同样 , 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 。 (演示)但是 , “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 , 课件也可以 , 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 。 “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 , 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 。 通过实践发现 , 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 , 占用很多时间 , 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 , 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 可以节省时间 , 效果也比较好 。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 , 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 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 到了高年级 , 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 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 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 。 具体来说 , 我觉得 , 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 如:统计图的画法 , 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 , 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 , 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 (演示)另外 , 教学统计知识时 , 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 , 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