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茭白, 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 。 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国和越南 。 古人称茭白为“菰” 。 在唐代以前, 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 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 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 。 后来人们发现, 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 且植株毫无病象, 茎部不断膨大, 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 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 。 这样, 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 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 。 可入药 。

【防治】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文章插图

茭白的生长环境
茭白属喜温性植物, 生长适温10~25℃, 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 。 平原地区种植双季茭为多, 双季茭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 对水肥条件要求高, 而温度是影响孕茭的重要因素 。 茭白根系发达, 需水量多, 适宜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层深厚松软、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 。
茭白有秋产单季茭和秋夏双季茭两类 。 这两者均用分株繁殖, 长江流域单季茭在清明至谷雨分墩定植, 夏秋双季茭可分春秋两季, 春栽在谷雨前后, 秋栽在立秋前后 。
茭白可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期入春后3、4月开始发芽, 最低温度5℃以上, 以10~20℃为宜 。
2)分蘖阶段自4月下旬至8月底, 每一株可分蘖10~20个以上, 适温为20~30℃ 。
3)孕茭阶段双季茭6月上旬至下旬孕茭一次, 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又孕茭一次 。 单季茭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才孕茭, 适温为15~25℃, 低于10℃或高于30℃, 都不会孕茭 。
4)生长停滞和休眠阶段孕茭后温度低于15℃以下分蘖和地上都生长停止, 5℃以下地上部枯死, 地下都在土中越冬 。
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什么是纹枯病?
纹枯病, 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 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早稻重于晚稻, 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 空壳率增加, 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 。 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
茭白纹枯病的症状:
茭白纹枯病为菱白常见病, 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 形成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云纹状病斑 。 高湿时, 病部生稀疏的淡褐色菌丝体, 后形成初白色、渐变为黄褐色的小粒菌核 。
茭白纹枯病的发生特点: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 以25~32℃又遇阴雨天时有利发病;连作田土中菌核多, 发病重 。
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①实行3年以上水旱轮作 。
②合理密植;结合中耕等农事操作, 及时清除下部病叶、黄叶,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
③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及长期深灌, 并根据促茭株分蘖、控无效分蘖和促孕茭的需要, 贯彻前浅, 中晒, 后湿润的水浆管理原则 。
④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田安水剂400倍液, 或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40%瘟散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井岗霉素水利50~100ppm, 注意喷匀喷足, 每亩喷对好的药液75~100升, 隔10~15天1次, 共喷2~3次 。
【【防治】茭白纹枯病的综合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