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单季茭白规范化栽培技术


茭白 , 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 , 高笋 。 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 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或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 , 双季茭白(两熟茭)产量较高 , 品质也好 。 古人称茭白为“菰” 。 在唐代以前 , 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 , 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 , 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 。

【栽培】单季茭白规范化栽培技术

文章插图

茭白的形态特征
茭白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 。 株高1.6-2米 , 有叶5-8片 , 叶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而成 。 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三角形的叶枕 , 称“茭白眼” 。 叶鞘自地面向上层层左右互相抱合 , 形成假茎 。 茎可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种 , 地上茎是短缩状 , 部分埋入土中 , 其上发生多数分蘖 , 地下茎为匍匐茎 , 横生于土中越冬 , 其先端数芽次年春萌生新株 , 新株又能产生新的分蘖 。 由于茭白植株体内寄生着黑穗菌 , 其菌丝体随植株的生长 , 到初夏或秋季抽苔薹时 , 主茎和早期分蘖的短缩茎上的花茎组织受菌丝体代谢产物---吲哚乙酸的刺激 , 基部2-7节处分生组织细胞增生 , 膨大成肥嫩的肉质茎(菌瘿) , 即食用的茭白 。
雄茭是指少数植株 , 抗病力特别强 , 黑穗菌的菌丝不能侵入 , 不能形成茭白 , 至夏秋花茎伸长抽苔薹开花的植株 。 灰茭是指部分植株过熟后或菌丝体生长迅速 , 致茭白内部已充满黑褐色的孢子 , 致使品质恶劣 , 不能食用 。 雄茭中心抽薹高出雌茭之上 , 较易识别 , 宜及时连根拔除 , 不可留根株于土中 。
单季茭白规范化栽培技术
茭白可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 。 单季茭又称一季茭 , 种植1次只收一熟 , 一般在9~10月采收 。 双季茭又称两熟茭 , 种植1次可采收两熟 , 第一熟在当年秋季采收 , 称秋茭;第二熟在次年夏季采收 , 称夏茭 。 现将单季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地整地
茭白对土壤要求不严 , 可选择土层深厚、灌溉方便的中低产田 , 或高海拔、排灌条件好、土层肥沃、保水抗旱能力强的田块种植 。 定植前将田翻耕、平整 , 达到田平泥烂 , 以利根深扎 。
二、育苗移栽
单季茭白一般在3~4月种植 。 选本地老茭墩育苗的 , 一般在冬至前挖起预先选过的茭墩 , 平摆在田角或水沟里 , 灌浅水过冬 。 起墩后把周围大部分的老根割去 , 以利于次年新根的生长 。 待立春后气温回升 , 茭根开始萌动时 , 泼施20%的人、粪尿1次 。 栽植前5天再施1次起身肥 , 可撒施适量尿素 。 茭白常采用宽窄行栽植 , 宽行1.2m、窄行0.8m、丛距0.4m , 每丛3~4苗 , 每667平方米栽1300~1500丛 。 插前应把苗的老根切去0.2~0.4cm , 栽插深度以不浮苗、不歪苗为宜 , 切忌插得太深 。 老茭田在“谷雨”前后疏苗、定苗 , 疏苗要掌握“去密留稀、去弱留壮、去内留外”的原则 。
三、田间管理
1.施肥 。 茭白生长期长 , 需肥量较多 , 要求基肥要足 , 追肥要及时 。 ①基肥 。 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深层耙施人畜粪1700~2000kg , 或碳酸氢铵50kg加过磷酸钙40kg做基肥 。 ②追肥 。 插后10~15天追施l泄促苗肥” , 每667平方米施人粪尿400~500kg , 或碳酸氢铵25kg加过磷酸钙lOkg , 注意碳酸氢铵要在阴天下午施放 , 并在离茭苗0.2cm处撒施 , 以防烧苗;栽植后1个月再追施1次“分蘖肥” , 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kg;7月底追施1次“孕茭肥” , 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5kg 。
2.灌水 。 根据茭白不同的生长期确定灌水深浅 。 茭白栽植后保持0.3cm的浅水 , 随着茭苗的生长 , 逐步加深水层 , 分蘖前保持0.5~0.7cm深的水 , 分蘖后期保持1~1.3cm深水以控制无效分蘖 , 孕茭期要加深到1.7~2cm , 使茭肉洁白肥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