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窦桂梅( 四 )


这样的“美”却往往容易迷惑人的双眼, 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样的文章学生必定读得津津有味, 意趣无穷 。 其实不然 。
我在执教中就有以下遭遇:因之于“美”, 我将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文学欣赏”, 即:先用一节课让学生边读边品, 再用一节课让学生背诵, 仿佛茗茶, 细细感悟文本之美及美在何处?并颇为自得地在学习目标上注明一条:初步掌握文学赏析的能力 。 实际教学中却发现:1、教师希冀的“品读”, 落实于学生实践, 却还是停留于交流自己欣赏的词句, 有声有色地读一读等层面, 学生并没有预想地去体悟文本措辞用语的妥帖、美妙, 在貌似马不停蹄地朗读中, 并没有寻求到“赏析”的方法;2、在背诵课中, 更将“赏析”远远抛开, 停留于“记住”“背下”课文, 文本原有的“美感”支离破碎 。
因此, 本文的教学并没有真正达成“美文美学”的效果, 离“文学欣赏”自然是足够遥远 。 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看似美好的文章常常使教师对于教学的期待过于理想化, 过分注重主观感受, 而忽略对学生实际的充分考虑,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陶醉, 并不能真正地感召学生, 这是教学的大忌 。
《别了, 我爱的中国》教学反思俞平伯先生指出:“古人做文章时, 感情充沛, 情感勃发, 故形之于作品 。 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 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 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 逆溯上去 。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 今天凭借吟哦背诵, 同声相应来使情感再现 。 ”可见, 读是缘语悟意的最基本的方法 。
在《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的学习中, 我尝试构建“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 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语言, 也让学生走进课文, 沉浸其中, 拥抱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 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感品质 。 1、保证文章读的整体性 。
首先不师本位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 或者简单地一古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 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 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 以读促解, 以读悟法, 以读动情 。 2、保证读的量和读的质 。
其次设计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邀请伙伴合作读、选择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让学生不间断地投入到大量的朗读训练之中, 在充分地读书和揣摩品味课文语言学中真切地感受“我”别离祖国的痛苦以及必将回来建设祖国的壮志, 获得情感体验, 然后又通过朗读将这这样的情感体验加以表现, 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既保证读的量, 也保证读的质, 从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语言文字生动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思想性, 达到“得意者越乎于语言, 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 。 “含英咀华品真味, 吟咏体悟吸精髓”, 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 学生总是带着全面感受言语的内在节奏、气势、情调“读进”了课文, 又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 既动于衷又流于外 。
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 和嘹亮的韵脚, 随着梦涌流 。 ”当学生的琅琅书声随着情思自然涌流的时候, 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准确、深刻、全 。
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与反思少年润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 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