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窦桂梅( 三 )


结合注释, 默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一生读要求, 生默读古诗)师:(巡视学生自学, 表扬能在书上写上自己理解的学生, 以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的同学)(时间约过了5分钟)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自学时有许多的发现, 还有一些问题想问, 我们把这些问题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吧 。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课件5在小组内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不懂的地方向组内同学请教, 并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差不多了)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举手的不多)老师这里有一幅图, 也许对帮助你理解这首诗有一些帮助 。
(出示课件6江雪独钓图)谁来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 说错了也没关系, 你的勇气是值得表扬的 。
生:千万座山上没有一只鸟, 千万条路上没有了人的踪迹, 只有一个披着蓑, 披着笠的老翁一个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此处没有抓住披着笠这一生成, 让学生训练说话, 还是老师没有进入学生, 心没贴近学生, 没贴近课堂) 。
师:听明白了吗?你同意他的理解吗?生:同意 。 师: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生:(大声)许多的山上没有一只鸟飞过, 没有一个人走在大街上, 只有一个老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师:对齐高飞的理解你 。
4.怎么样的教学反思更有实效性语文教材中, 类似于《一夜的工作》这样思想意境深邃, 但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率 。
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或者容易将思想情感抽象化, 流于形式, 过于教条;或者教师自身全情投入, 慷慨激昂, 但与学生存在极大的情感落差, 两者都忽视了在学生心灵层面的透视和共振, 禁锢、定势学生的独特感情, 阻碍学生语感品质的培养, 久而久之, 学生对此类文本会有本能的抵触 。 因而, 在这一类文本的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 整体感悟当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 追求形成“重视熏陶”的教学特色, 期待激起学生丰沛的情感回应 。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 自己先反复地读课文, 大量查阅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 直到读得自己的内心深深震撼、激荡才走进课堂, 用自身凝重、深情的朗读使学生迅速沉浸于“人民的总理爱人民,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的情绪之中, 较好地将学生引入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意境当中 。 从而通过自己的朗读、深入品析, 先使自己心中涌动一股激情与冲动, 再用情去感化学生, 进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渴望通过朗读课文去亲近, 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
在具体品析中,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读着读着, 哪些语句令你深深感动了, 就把它用“——”画下来 。 然后反复诵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 说出令自己感动的原因 。
接着在此基础上播放总理生前感人事迹的片断录像, 在激越而又深情的音乐声中学生的眼眶湿润了 。 紧接着, 让学生配乐朗诵诗句“每一寸土地里都有你的脚印/每一阵春风里都有你的温暖/每一条江河里都有你的声音/你光辉的生命和祖国的山河一样万古长青!”学生的声音哽咽了, 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教室里无声地弥漫开的是学生对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动、钦佩, 没有表白, 没有歌颂, 然而真情流露 。
以上可见, 熏陶有如诗的意境, 将教学具体化、细腻化, 丰富了学生的语感品质,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是击破年代久远、背景艰深的文本壁垒的利剑 。 《春》教学反思《春》无疑是一篇美文, 美词佳句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之下比比皆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