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轶事典故

· 赤诚丹心的“父母官”
朱丹溪(1281—1358) , 名震亨 , 字彦修 , 浙江义乌人 。 他出生在赤岸镇的丹溪边 ,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 朱丹溪因为精湛的医术在人们心目中如“云山苍苍 , 高风不磨” , 他不仅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 也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
 
赤岸镇朱氏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 , 自南宋后期开始 , 就在当地开设学堂 , 讲授六经 。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 朱丹溪自幼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 他十分聪慧 , 因而朱氏家族的长者都对他寄予厚望 , 希望他能考取功名 , 光宗耀祖 。 然而 , 青年时期的朱丹溪血气方刚 , 对学业不太用心 , 反而崇侠尚义 , 好打不平 。 每每遇到仗势欺人之事 , 他都会挺身而出 。
 
由于在乡里很有威望 , 朱丹溪20岁时便担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的里正(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 他担任这一职位时刚正不阿 , 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 , 深得民众拥护 , 就连官府也忌惮他三分 。 当时 , 元朝统治者向汉民征收重税 , 有一项按户征收的“包银” , 对汉民户来说负担沉重 。 由于州县官府不断督催 , 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 纷纷忍气上缴 。 唯独朱丹溪管辖的区域 , 只有两个大户人家交了“包银” , 其他贫困户都没交 。 他对催缴的郡守说:“如果一定要多收 , 我愿意替那些穷苦百姓加倍支付 , 但是你们这样做不得民心 , 会后患无穷 。 ”凡遇苛捐杂税剥削百姓 , 朱丹溪都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 另外 , 朱丹溪还积极组织当地百姓一起兴修水利 , 为民谋福 。 当地有个“蜀墅塘” , 能灌溉周围六千多亩田地 , 但因堤坝损坏 , 水源枯竭 , 屡致旱灾 。 在朱丹溪的带领下 , 大家协力重修堤坝 , 并开凿了三条渠道 , 使周边的百姓受益良多 。
 
朱丹溪36岁时 , 听闻理学大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中开门讲学 , 传授理学思想 , 便前往听课 。 听了许谦讲学后 , 朱丹溪非常崇拜 , 便拜到许谦门下学习理学 。 他在几年的学习中 , 每晚与友人一起探讨学问至深夜 , 逐渐有所领悟 , 学业大进 , 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
 
·“程门立雪”求高师
跟随许谦学道后 , 朱丹溪原本有走仕途的打算 , 但他最终却弃儒从医 , 走上了医学道路 。 原因何在呢?
 
一方面因为朱丹溪对仕途心灰意冷 。 他曾经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 , 但都没有考中 。 朱丹溪的老师许谦特别注重因材施教 , 他鼓励朱丹溪学医 , 这对朱丹溪影响很大 。 另一方面 , 朱丹溪本人有深厚的医学基础 。 朱丹溪30岁时 , 其母亲患病 , 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 。 因父亲早亡 , 全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 , 经历了艰辛的磨难 , 因而朱丹溪对母亲十分孝顺 。 当下母亲患病 , 他便开始刻苦钻研《素问》等医书 , 克服了种种困难 , 经过五年的勤奋苦学 , 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 , 也为日后的医学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 , 年逾四旬的朱丹溪四处访求名师 。 他只要听说某处有某位名医 , 便前往拜见 , 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等地 。 泰定二年(1325年)夏天 , 朱丹溪听说武林(浙江杭州)有位名医叫罗知悌 , 不仅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 , 还旁通张从正、李杲之说 。 于是朱丹溪诚心拜见 , 但在当时罗知悌自恃医技高明 , 性格高傲难以接近 , 朱丹溪几度往返均未的亲见 。 于是 , 在接下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 , 朱丹溪每日拱手立于罗知悌门前 , 风雨无阻 , 大有程门立雪之心 , 终于感动了罗知悌 , 决定收其为徒 。 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传授 , 又有实践教诲 。 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学习了一年半 , 尽得其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