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轶事典故( 二 )


 
朱丹溪学成后回到家乡 , 治好了老师许谦的痼疾 , 因而名声大振 , 每日求诊者不断 。 对于患者他总是有求必应 , 无论刮风下雨 , 立即前往 , 从不推脱 , 遇到贫家百姓求医 , 不仅不收诊费 , 还会慷慨解囊给患者买药 。 有时听闻某人患病 , 朱丹溪不等家属来请 , 便早早背着药箱前去诊治 。
 
朱丹溪因其高超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在当地备受尊重 。 临终前 , 他将学医的侄子叫到面前说:“医学亦难矣 , 汝谨识之 。 ”知难行难、格物致知正是他一生医学生涯的写照 。
 
· 格物致知究医理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 , 出自《礼记》中的“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 , “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 朱丹溪认为医学也是“吾儒格物致知一事” , 并以此为题撰写了《格致余论》一书 。 在书中他写道:“读前人之书 , 当知其立言之意 。 苟读其书 , 而不知其意 , 求适于用 , 不可得也 。 ”主张学习医学必须深入探究医理 。
 
朱丹溪引理学思维入于医学 , 将自然界的规律用于人体 , 认为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 , 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 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 , “气常有余 , 血常不足” ,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宜常养其阴 , 阴与阳齐 , 则水能制火 , 斯无病矣” , 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 由此 , 朱丹溪提出以“滋阴降火”为特点的“滋阴论” , 并创制了大补阴丸等方剂 , 用于治疗由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病症 。 与此相关 , 在饮食方面 , 他也提倡宜清淡 , 多食谷、菽、菜、果 , 节用盐醯、肉食、厚味、醇酒等物 。
 
北宋至金元时期 , 《和剂局方》流行一时 , 很多医生按图索骥 , 造成了不良后果 。 甲申年春天 , 邑间痘疮流行 , 一些医者用辛温之剂治疗 , 死了一百多人 。 朱丹溪认为 , 这与医生误用《和剂局方》、治疗不当有关 。 有感于此 , 朱丹溪特意撰写了《局方发挥》一书 , 发表自己的见解 。 他首先指出 , 《和剂方局》用药有偏于辛香燥烈之弊端 , 医生在使用时应该认识到方剂的偏性 , 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其次 , 中医临证应辨治施治 , 但是古今医家都喜好搜集验方 , 遇到患者即用验方 , 并不仔细辨别病因、病机、症状等 , 这是“抱薪救火 , 屠刽何异” , 应该反对这种风气 。
 
虽然朱丹溪在金元四大家中生活年代最晚 , 但他得到罗知悌传授 , 兼收并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 , 融合三家之长 , 在治学上毫无门派之见 , 因而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医家 。
【朱丹溪的轶事典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