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香石竹枯萎病症状与防治


香石竹枯萎病症状与防治 1.分布与危害 枯萎病是香石竹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 , 我国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市均有发生 , 除杭州外 , 其它城市为害较为严重 。 该病为害香石竹、石竹、美国石竹等石竹属植物多种 , 引起植株枯萎死亡 。 2.症状 植株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受害 。 首先是植株下部叶片及枝条变色、萎蔫 , 并迅速向上蔓延 , 叶片由正常的深绿色变为淡绿色 , 最终呈苍白的稻草色 。 植株枯萎 , 有时植株一侧或个别叶片的一半受到侵染 , 则表现为一侧枝叶或叶片一半明显地枯萎;嫩枝生长扭曲、畸形和生长停滞;幼株受侵染导致迅速死亡 , 纵切病茎 , 可看到维管束中有暗褐色条纹 , 从横断面可见到明显的暗褐色环纹 , 根部受侵染后迅速向茎部蔓延 , 植株最终枯萎死亡 。
3.病原 枯萎病的病原为石竹尖镰孢(Fusavium Oxysporum f. sp dianthi Sny et Hans) ,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霉属 。 它是专一引起香石竹维管束病害的病原 。 病菌一般产生分生孢子座 , 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 , 即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较粗壮 , 由几个细胞组成 , 稍弯曲 , 有时呈镰刀形 , 顶端略尖 , 孢壁较薄;小型分生孢子较小 , 卵形到矩圆形 , 有1-2个细胞 , 当环境不利时 , 垂死的植株组织和土壤内的病残体可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 , 它是一种较小、圆形的厚壁孢子 。 据华南农业大学报道 , 广州为害石竹的病原为石竹镰孢 (F. dianth pr-ill et Del ) , 而我国魏景超教授将此菌的中名定为石竹尖镰孢霉 。 引起香石竹萎蔫病 。 病菌子座为扩展型 , 苍白到紫红色 , 大型分生孢子粗壮 , 镰刀形 , 一端较直 , 一端稍弯曲 , 3-5个隔膜 , 无色 。 具有3个隔膜的分生孢子 , 大小为25-34.5μm×3.8-4μm , 5个隔膜的分生孢子 , 大小为44×4.3μm;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形或椭圆形 , 大小5-9μm×2-4μm;厚垣孢子球形 , 直径为6-11μm , 顶生或间生;能产生菌核 , 直径为0.5-2.0mm或 3-12mm 。
据俞大绂教授报道:我国香石竹上的镰刀菌还有:早熟禾镰孢 [Fusarium poce (Peck) Wr .]、燕麦镰孢 [F.avenaceum (Fr.) Sacc. ]和大刀镰孢 [F.culmorum (W.G.Sm. ) Sacc]等3种 。 它们分别引起香石竹的花腐、根腐和茎腐 。 早熟禾镰孢目前在我国桂林石竹上为害较严重 。
4.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 , 病株根或茎的腐烂处在潮湿环境中产生子实体、孢子借气流或雨水、灌溉水的溅泼传播;通过根和茎基部或插条的伤口侵入为害 , 病菌进入维管束系统并逐渐向上蔓延扩展 。 病菌可能定殖在维管束系统而无症状表现 。 对寄主体内病菌扩展的研究表明 , 在症状出现以前 , 维管束内病菌扩展是不快的 , 但从感病母株上获得的部分繁殖材料可能有隐匿寄生 。 因此 , 繁殖材料是病害传播的重要来源 , 被污染的土壤也是传播来源之一 。 一般在春夏季节 , 若土壤温度较高 , 阴雨连绵 , 土壤积水的条件下 , 病害发生则严重 。 栽培中氮肥施用过多 , 以及偏酸性的土壤 , 均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 , 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广州地区枯萎病常于 4-6月份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