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角度有哪些,景物描写角度可分为几类( 五 )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 , 兰舟摧发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 , 词人酒醒梦回 ,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 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 诗歌中 ,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 “虚”是想象的情景 。 二者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转化 , 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 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 溪桥柳细 , 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 , 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 , 盈盈粉泪 , 楼高莫近危阑倚 。 平芜尽处是春山 , 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上阕写实 ,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 下阕实虚 , “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 ,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 ,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 实景“尽荠麦青青” , 昔盛更显今衰 。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 , 虚是为实服务的 。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 , 成双成对的黄鹂 ,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 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 , 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 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 山青翠 , 花红艳 , 鸟翎白 , 碧波绿 , 景象清新 , 赏心悦目 ,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 , 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 , 红掌拨动 , 绿水泛波 , 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 , 鲜明而协调 , 在蓝天、白云之下 , 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 , “白毛”与“绿水”比美 , “红掌”与“清波”争胜 , 多么绚丽的画面 , 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 生机勃勃 , 鲜艳夺目 , 清新刚劲 , 形象鲜明 ,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看同一景物 ,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 角度不同 , 俯视 , 仰视 , 远眺 , 近看 ,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 变化万千 。 从不同角度描写 ,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 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