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角度有哪些,景物描写角度可分为几类( 四 )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 , 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 作者的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景物描写的角度有哪些 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 , 不同桃李混芳尘 。 忽然一夜清风起 , 散作乾坤万里春 。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 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 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 , 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 , 《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 “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 , 自湖北漕移湖南 ,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 为赋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 , 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 , 见说道 , 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 , 画檐蛛网 , 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 , 准拟佳期又误 , 蛾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 ,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 君不见 ,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 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 , 烟柳断肠处 。

词的上阕 , 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 ,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 , 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 并说明作用 。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 表意凝炼 , 抒情酣畅 ,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 , 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 学生应加以注意 。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 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 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 , 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 , 羽林代士兵) ,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 , 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 , 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 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 , 青松如盖 , 是静景描写 , 山泉清冽 , 流泻山石之上 , 是动景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 流势增大 , 从石上流过 , 淙淙有声 , 以动衬静 ,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 可以动静结合 , 也可以以静写动 , 以动写静 , 以动衬静 。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 “挂”字化动为静 。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 , 以动衬静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