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促进知识保持( 三 )



可见 , 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 , 不要集中在一起 。 具体的次数、时间和时距的安排要根据材料数量、性质、年龄特征决定 。

{四}、复习内容系统化 。 复习要注意根据各部份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归类 , 使之系统化 。 通过整理使所复习的内容结构紧凑、思路清晰、承上启下、相衔接 , 这样更便于记忆 。 否则杂乱无章、相互干扰 , 其记忆效果将大在降低 。

三、利用睡眠帮助记忆

心理学实验证明 , 睡眠状态能减少遗忘 。 最早进行这项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詹金斯和达连巴科 , 他们让两个被试识记十个无意义音节 , 并达到一次成诵的程度 。 其中一人在晚间识记达到要求后让他睡觉 , 另一人在白天识记 , 达到要求后照常活动 。 结果 , 前者保持率高于后者 。 最近的一些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 睡眠状态之所以能减少遗忘 , 是由于在睡眠期间 , 大脑皮层对刺激信号的敏感性大大降低 , 减少了倒摄抑制现象的产生 , 消除或减少了对保持材料的干扰 , 因此可以使记忆材料保持原样 。 而处于清醒状态并继续活动的情况下 , 大脑不断地接受各种刺激 , 这些刺激会给记忆的保持形成障碍或干扰 , 所以影响了记忆的效果 。 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睡眠对记忆的帮助是指识记后的睡眠 , 而不是识记前的睡眠 。 据研究 , 记忆前的睡眠不仅无助于记忆 , 反而会大大加速你的遗忘 。 埃克期安特之称为“睡前效应” , 他的实验也证明了这点 , 而且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也不少 。 一个人半夜里被电话铃吵醒 , 谈上几句话 , 第二天醒来可能已将谈话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 所以要珍惜晚上睡前的黄金记忆时间 , 可把白天学过的主要知识在脑中“过过电影”以此来提高记忆效果 。 另外 , 除非你能够保证在醒候和进行记忆之前有足够的时间空余 , 否则不要在记忆活动前睡觉 。

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

实践证明 , 科学的记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大大地提高记忆效果 。 例如:在记忆珠穆朗玛蜂的高度时 , 把它形象为“爬爬试爬”!{8848千米};记马克思出生和逝世的日期为“马克思一爬一爬{1818} , 一爬爬上山{1883}”在记英语单词“eye” , 可联想到英国人中间勾鼻子和两旁的眼睛 。 这是利用“形象记忆法”;在记“模”、“摸”、“馍”、“嫫”几个字时 , 可记住它们共同的特征就在于都有个“莫”字 , 所不同的在于偏旁部首 , 而且还各自代表了特定的意义:模——模型 , 与木相联系{多用木制作};摸{动手的} , 与手相联系;嫫——嫫女 , 是指古代的丑女 , 与“女”相联系;馍——馍头 , 与食联系{用来吃的} , 这是利用“特征记忆法” 。 又如记二十四季节时记为“春雨惊天晴谷天 , 夏满忙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这是利用“歌诀记忆法”…… 。 此外还要特别介绍一种较新的记忆方法——“链式快速记法” 。 它主要是对所要记忆的内容 , 根据其各种联系整理为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情节或系统 。 如:初中所学鲁迅的作品有八篇 , 按其写作年代的先后可整理为:《孔乙已》因为一件小事回到《故乡》 , 看了一场难忘的《社戏》 , 回来的路上高谈《论雷峰塔的倒掉》 , 第二天一早《从“百花草”到“三味书屋”》拜访《滕野先生》 , 他正在看《友邦惊诧论》 。 这样就易记多了 。

由此可见 , 科学记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 此外 , 提高证忆效果 , 还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例如 , 注意力集中 , 保持充沛的精力 , 保持安静、舒畅、愉快的心境 , 这些都是必要的 。 否则精神状态不佳 , 情绪不好将大大降低记忆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