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促进知识保持( 二 )



其实 , 心理学研究表明 , 进入大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 这时的记忆功能非常活跃 , 记忆力非常好 , 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是少之极少的(除非身体健康问题的影响) 。 另外 , 科学实验证明 , 正常人脑的记忆储容量高达十的十二次方~十的十五次方比特(一个信息量单位叫1比特) 。 这个数字表明人的记忆力具有惊人的特性 , 对于如此巨大的记忆潜力来说 , 人脑被开发利用的 , 仅仅是大脑记忆储容量的百分之十还不足 , 怎么会装满呢?

既然如此 , 那么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记不住”这种现象 , 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科学地进行记忆 , 没有充分地挖掘记忆的潜力 , 提高记忆的效果 。 那么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

这样的记忆也叫意义记忆 。 主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 , 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 因果关系或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记忆 , 这样的记忆效果将大大优越于机械重复 。 实验表明 , 用单调重复的机械识记方法识记的10个虚词 , 平均只能回忆58% , 而通过意义识记方法来掌握的10个实词 , 平均能回忆81% 。 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更为有效的原因是它依靠人在过去经验中形成了的暂时联系系统 , 因此要提高记忆效果 , 必须先弄懂所要记忆的内容 , 了解其多方面的联系 ,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

二、根据遗忘规律 , 科学安排复习 。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实验研究表明 , 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 那么根据这一规律 , 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呢?

{一}、复习要及时 。 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 , 所以及时复习非常重要 , 可使即将消失的记忆痕迹重新强化 , 变得清晰 , 使学到的知识不断纳入知识系统之中 。 这样 , 在识记材料尚未大量遗忘之前 , 趁热打铁 , 否则时间长了 , 大量识记材料已经遗忘 , 那时再去恢复 , 就差不多等于重新开始 。 心理学的实验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 斯必叟给两组被试学习一段课文 , 甲组学生学习后不久进行了复习 。 一天后 , 甲组保持98% , 乙组保持58%;一周后 , 甲组保持83% , 乙组保持33% 。 所以复习要及时 , 当天功课当复习 , 做到“学而时习之” 。

{二}、复习方式单调既容易感到乏味 , 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 。 而多样化的复习 , 则可使人感到新颖 , 促使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 提高记忆的效果 。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 , 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理解复述同一内容 , 要尽可能地动员多种感官的参与 。 例如同一字词的复习 , 可以默写、填空、分析字形、造句、写同义词和反义词等方式进行 , 在记忆某一内容时可边读、边看、边写 。

此外 , 还可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 , 因为尝试回忆的目的、任务更明确、更具体 , 能使大脑皮层注意的兴奋性增强 , 留下的痕迹深 , 能及时发现重视材料中的难点 , 集中力量解决 , 心理学家盖兹的实验表明;当以20%时间用于诵读 , 80%用于回忆时 , 其记忆效果最佳 。

{三}、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 。 这主要是指一般情况下 , 采用分散复习{将复习分成若干次 , 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 其效果将优于接集中复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地重复复习以学的材料} 。 这是因为集中复习使大脑神经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 , 而分散复习有较多的时间间隔 , 使抑制易于消除的巩固 。

前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也表明:两个成绩大体相同的班 , 在学习自然课时 , 一学期内 , 甲班讲完课集中复习5节 , 乙班则用5节课进行4次单元复习 , 实验结果证明 , 后者测验成绩远高于前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