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大蒜大蒜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大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属百合科葱属, 以鳞茎入药 。 春、夏采收, 扎把, 悬挂通风处, 阴干备用 。 6月叶枯时采挖, 除去泥沙, 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 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 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 剥去鳞叶, 内有6~10个蒜瓣, 轮生于花茎的周围, 茎基部盘状, 生有多数须根 。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 剥去薄膜, 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 。 有浓烈的蒜臭, 味辛辣 。

【防治】大蒜大蒜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文章插图

大蒜的植物形态
【【防治】大蒜大蒜叶枯病的综合防治】多年生草本, 具强烈蒜臭气 。 鳞茎大形, 具6~10瓣, 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于膜质鳞被 。 叶基生, 实心, 扁平, 线状披针形, 宽约2.5厘米左右, 基部呈鞘状 。 花茎直立, 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 长7~10厘米;伞形花序, 小而稠密, 具苞片1~3枚, 片长8~10厘米, 膜质, 浅绿色;花小形, 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 长4毫米, 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 长于花;花被6, 粉红色, 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 白色, 花药突出;雌蕊1, 花柱突出, 白色, 子房上位, 长椭圆状卵形, 先端凹入, 3室 。 蒴果, 1室开裂 。 种子黑色 。 花期夏季 。
大蒜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 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 。 大蒜生长期间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 。 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病叶枯死、植株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 直接影响产量 。
大蒜叶枯病的发病特征
初呈花白色小圆点, 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 上部长出黑色霉状物, , 在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 。 为害严重时全株不抽苔 。
大蒜叶枯病的发病规律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Pers.ex Fr.) Rabenk侵染所致 。 在春播大蒜栽培区,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 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 。 秋播大蒜出苗后, 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 降落在蒜叶上, 引起侵染发病 。 病菌该菌为弱寄生菌, 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 。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 但需要较高的湿度 。 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 。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梅雨季节 。 大蒜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 。 年度间梅雨季节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
大蒜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 播种前用50℃的温水浸种30分钟或0.5%代森铵、福美双拌种, 进行种子消毒 。 2、土壤处理:土壤消毒可用福美双与五氯硝基苯1:1混合, 每亩500-750克, 兑400倍干土混匀, 在翻地前撒施土表 。
2、开沟排湿 。 早熟大蒜播种期是9-10月, 正值雨季后期, 土壤潮湿, 易烂种死苗及诱发大蒜叶枯病的发生 。 特别是稻茬田, 要开沟排水, 降低土壤湿度, 有利于出苗, 减轻病虫草害 。
3、增施农肥 。 大蒜须根少, 吸收力弱, 故需土壤疏松和丰富的有机质 。 提倡以农家肥为主, 增施磷、钾肥 。 通过培肥地力,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4、药剂防治 。 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每亩200克进行喷雾, 隔7-10天再防一次;发病盛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施保克每亩50克进行防治, 也可用百菌清、瑞锰锌等广普性农药进行防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