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青椒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


【【栽培】青椒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青椒为植物界, 双子叶植物纲, 菊亚纲, 茄科 。 和红色辣椒统称为辣椒 。 果实为浆果 。 别名很多, 大椒、灯笼椒、柿子椒都是它的名字, 因能结甜味浆果, 又叫甜椒、菜椒 。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特点是果实较大, 辣味较淡甚至根本不辣, 作蔬菜食用而不作为调味料 。 由于它翠绿鲜艳, 新培育出来的品种还有红、黄、紫等多种颜色, 因此不但能自成一菜, 还被广泛用于配菜 。

【栽培】青椒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

文章插图

青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要求:适应温度范围为15~35 ℃ ,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28 ℃ , 发芽温度28~30 ℃ 。
水分条件:喜湿润, 怕旱涝, 要求土壤湿润而不积水 。
光照条件:对光照要求不严, 光照强度要求中等, 每天光照10~12小时, 有利于开花结果 。 青椒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条件, 每生产1000千克青椒, 需氮2千克、磷1千克、钾1. 45千克, 同时还需要适量的钙肥 。 对土壤的要求, 以潮湿易渗水的沙壤土为好, 土壤的酸碱度以中性为宜, 微酸性也可 。
青椒大棚的栽培管理技术
大棚蔬菜栽培是在寒冷时节利用大棚的保温性能在棚内栽培喜温蔬菜以达到早熟、高产和高效的栽培形式 。
一、合理密植
在前作收后及时翻犁晒垡,每亩施2—3吨腐熟农家肥,复合肥一包,普钙一包作底肥 。 辣椒合理的种植密度为行距50-60厘米,株距30-40厘米,采用单行定植,每亩种植3000株左右 。
二、田间管理工作
1、温度的管理:定植后一周内不通风,以保温为主,辣椒(甜椒、皱壳辣)的生长适温为20--25℃;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0℃,气温上升,苗期揭膜通风换气时间在9时-10时下午15时-16时后要关门盖膜 。 及早的喷施新高脂膜缩短缓苗期 。
2、水分的管理:辣椒较耐旱不耐涝,要获得高产,必需加强水分管理,开花结果期如遇干旱,要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
3、追肥:(1)轻施苗肥:定植成活后,每亩用人粪尿1000公斤,或尿素5—6公斤并结合中耕灌水 。 (2)稳施花蕾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多分枝结果,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普钙10千克加10公斤硫酸钾 。 (3)重施花果肥:氮、磷、钾肥配合,每亩施人粪尿2000公斤 、普钙15—20公斤 、硫酸钾15公斤 、饼肥20—25公斤或30公斤复合肥加2公斤硫酸锌,打塘施,施后盖土浇水,配合喷施辣椒壮蒂灵可增强各种辣椒植株营养匹配功能,果蒂增粗 。 注意距植株根脚8—10厘米,以免烧根,或肥料直接接触根茎造成腐烂 。
三、 病虫害防治
大棚大部分时间种植蔬菜,特别是冬季,给病虫害的越冬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蔬菜病虫害日趋严重 。 因此,病虫害的防治是大棚栽培蔬菜成功的关键 。 应喷施针对性药剂+新高脂膜进行防治 。
随着种植年限增加, 大棚青椒褐斑病逐年加重发生, 严重影响青椒的产量和品质 。
青椒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可危害茎枝 。 受害叶片先是出现近圆形褐斑, 后逐渐变为灰褐色, 表面微隆起, 病斑具有明显的浅灰色中心, 周围有黑褐色同心环, 边缘有黄色晕圈, 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 叶片变黄脱落 。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 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
大棚青椒褐斑病的发生具有4个特点:(1)时间长, 全年都能查见 。 (2)面积大 。 (3)高峰期明显 。 2月份发生轻, 3~4月病情缓慢扩展, 5月底至6月中旬在春大棚内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 10月底至11月上旬在秋大棚内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发病程度重于春季 。 (4)危害重 。 近两年均偏重发生, 高峰期一般病棚率70%, 病叶率20%~30%, 重病田病叶率达95%以上, 并出现大量落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