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日本插花艺术史的中国因素


日本插花艺术史的中国因素插花艺术在日本享有“花道”之美名 , 是日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自二十世纪以来 , 日本插花艺术传遍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 影响广泛深远 。 许多西方人更是把“花道”当成了日本土生土长的的国粹 。 其实 , 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 日本插花艺术不仅源于中国 , 而且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 都在不断地接受中国插花艺术的影响 , 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从赏梅到赏樱
日本学者西川松之助在《花と日本文化》中指出:“在日本 , 赏花之风始于赏梅 , 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 , 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 。 ”另一位学者和歌森太郎也说:“日本原本并不产梅 , 它是在以唐为中心的亚洲文化圈时期 , 随着贵族文化的风潮与柳一同从中国传来的 。 ”(《花と日本人》)
【【插花】日本插花艺术史的中国因素】在奈良时期(710~794年) , 随着梅花的输入与赏梅风潮的兴起 , 日本皇宫曾将梅花作为主要花木栽种于庭院之中 , 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循唐朝的风尚在园中举行“梅花宴” 。 当时出现了许多感怀梅花的诗文 , 在汉诗文集《怀风藻》(751年)中 , 以一首葛野王的咏梅诗《春日赏莺梅》最为有名:“聊乘休假景 , 入苑望青阳 , 素梅开素靥 , 娇莺弄娇声 , 对此开怀抱 , 优族畅愁情 。 不知老将至 , 但事酌春觞 。 ”在著名的和歌集《万叶集》(794年)中 , 咏梅的歌竟达118首之多 , 如“带雪梅枝上 , 翻飞复相鸣 , 差池黄莺羽 , 白雪染其翎 。 ”“朝臣若能得闲暇 , 头佩梅花聚此欢” , “闻梅香 , 心思远方君”等等 。 此后 , 平安时期(794~1192年)的日本贵族社会 , 以花来表现四季变迁 , 咏花作为基本的教养 , 春天插梅、樱 , 秋天赏红叶 。 除了梅花 , 在这一时期先后引进的还有菊、李、桃、垂柳等 , 在引进这些植物的同时 , 与此相关的赏花习俗如斗草、斗花等也随之而来 , 其中在日本插花史上极其重要的两种代表性植物就是菊与垂柳 。
菊花是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由中国传入的 , 由于菊花那华丽、闲寂的风采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 , 因此平安朝的宫廷贵族将它种植在庭院中以供观赏 , 并仿效中国重阳赏菊的风俗(登高、赏菊、饮菊酒) , 将九月九日定为“菊节” , 每到这一天 , 宫廷中常举行菊花宴、进行菊合(斗花)、饮菊酒 。 垂柳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引入的 , 它在日本插花尤其是“立华”(日本插花花型)中得到广泛应用 。 由于受中国咏柳诗文的影响 , 平安时期的贵族们下令将垂柳栽植于都市的路边作为行道树 , 《古今和歌集》歌咏道:“一眼望去 , 柳樱相间的都市 , 有了春天的象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