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 为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的一种 ,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 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 , 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 , 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棉铃虫的防治技术吧!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危害特征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 , 主要蛀食蕾、花、铃 , 也取食嫩叶 。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 , 黄昏开始活动 , 取食花蜜 , 有趋光性 , 卵散产于棉株上部 。 幼虫5~6龄 , 初龄幼虫取食嫩叶 , 其后为害蕾、花、铃 , 多从基部蛀入蕾、铃 , 在内取食 , 并能转移为害 。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 , 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 , 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 , 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 , 防治效果最好 。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 , 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 , 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 , 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 , 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 , 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 , 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 , 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繁殖习性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 , 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 , 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 。 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 。 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 , 黄昏开始活动 , 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 , 飞翔力强 , 有趋光性 , 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 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 , 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 , 最多可达5000余粒 。 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 , 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 , 但为害还不明显 , 第3天变为2龄 , 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 , 可转株为害 , 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 。 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 。 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
【防治】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文章插图

防治技术
1、秋耕冬灌:秋耕冬灌可以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 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 , 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 , 破坏越冬场所 , 提高越冬死亡率 , 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
2、人工捉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 , 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 , 消灭成虫 , 减少虫源 , 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保护天敌 , 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
3、加强管理:适当控制后期灌水 , 控制氮肥用量 , 防止棉花徒长 , 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 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 , 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 , 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 适时打顶整枝 , 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 , 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 , 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