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之为鱼

作者:黎荔
鲤鱼之为鱼
鲤 , 是最中国的鱼类 。 也可称之为中国的国鱼 。
鲤出现的古风唯美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古渡春常在 , 河畔柳翩翩 。 沽舟泛泛 , 渔艇悠悠 。 赤鲤摆尾 , 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 , 出没于烟波之上 。 樵士羊肠而往 , 牧童牛背而归 。 歌喧斗草 , 曲唱采莲 。 ——一幅典型的古中国的烟水柳岸图 。
【鲤鱼之为鱼】现在的锦鲤虽由日本流行传播而来 , 但锦鲤的祖先 , 其实是中国北方的食用鲤 。 早期锦鲤是皇家的观赏鱼 , 后来 , 锦鲤在民间流传开来 。 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安康 。 锦鲤最早见于中国西晋时期 , 就有士族养于池中 ,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 当然 , 那时候的“锦鲤” , 一般认为指“鳞光闪烁的鲤鱼” , 并非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锦鲤 。
古代中国的锦鲤 , 主要是红鲤鱼、金鲤鱼 。 为什么要特意在池中养锦鲤呢?因为 , 这些鱼色彩红艳 , 金鳞闪闪 , 似锦似锻 , 若火若霞 。 红鱼养在一潭深碧的水里是最美的 。 当水很幽深的时候 , 会呈现出墨黑的样子 , 所以我们说水德是黑色 。 在缥碧千丈的深黑潭水中 , 一条红鲤鱼尾翼轻扫 , 双鳍轻摆 , 漾开波心 , 如同沉沉镜池之中的一抹炽烈 , 想想有多美啊!红与黑都属于浓厚的颜色 , 有一种厚实的感觉 , 彼此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 红色有一种饱满的冲出来的视觉感受 , 而黑色则有一种浓缩的向后退的视觉感受 。 静水流深 , 锦鲤游弋 , 两者相配 , 我们既看到黑色的深邃 , 又能看到红色的冲刺 , 对比如此强劲有力 , 色彩如此鲜明照眼!
在唐代 , 鲤鱼被奉为国鱼 , 是禁止民间捕食的 , 因为国姓“李”与“鲤”同音 。 有一个著名的诗谶(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 , 一语成谶) , 出自隋炀帝之手 。 他开凿运河 , 乘凤肪下扬州 , 一日忽得一诗曰:“三月三日到江头 , 正见鲤鱼波上游 。 意欲持钓往撩取 , 恐是蛟龙还复休 。 ”这首诗写得不怎么样 , 然而隋炀帝却交付乐工 , 令随行的宫女合唱 , 炀帝闻歌甚为得意 , 但有识者却暗讶为不祥 。 因为当时李渊已渐成势 , “鲤”“李”二字同音 , 所以诗意有李渊化龙之意 , 正合大唐起兴之象 。
鲤鱼之为鱼
说到“鲤鱼跃龙门” , 训诂书《埤雅·释鱼》曰:“俗说鱼跃龙门 , 过而为龙 , 唯鲤或然 。 ”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 , 就会变化成龙 。 龙门何在?肯定是在黄河的咽喉之处 。 有说是陕西省韩城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 , 此处两面大山 , 黄河夹中 , 河宽不足40米 , 河水奔腾破“门”而出 , 黄涛滚滚 , 一泻千里 。 流传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 故又称禹门 。 也有说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 今亦称禹门口 。 山西省河津市隔着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 , 龙门就在这一段黄河无疑 。 黄河流经此地 , 破山峦而径出 , 泻千里而东流 。 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 , 直下千仞 , 水浪起伏 , 如山如沸 。 两岸均悬崖断壁 , 唯“神龙”可越 , 故名“龙门” 。 一朝风云起 , 跃然可成龙 。 就在黄河之要津 , 万千黄河鲤 , 激流勇进 , 乘势而起 , 争相跃过命运之门 。 传说充满中国式的成功学意味 , 不问出身 , 逆流前进 , 奋发向上 , 就能变化成龙 , 飞黄腾达 。 我倒觉得 , 俗话常说的“鲤鱼跳龙门” , 其实是比喻鲤鱼喜欢跳水的习性 。 鲤鱼可是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我试过杀鲤鱼 , 开了膛摘了五脏 , 放到盆里还会游着逃命) , 有时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 群鱼追逐、河面翻动、跃出水面的现象 , 被衍化为“鱼化为龙” , 其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 , 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 , 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 而且 , 极有可能是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 , 误传为“鲤鱼跃龙门” 。 “鲔鱼”又称“鳣鱼” , 也就是鲟鱼 , 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 , 体长约两米 , 最大可长5米以上 , 我国珍稀动物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即是这类鱼 。 由于古代大鲤亦名“鳣” , 故容易相混 。 试想 , 在一大群挨挨挤挤游弋江河的鲤鱼中 , 突然出现一条最大可长5米以上的中华鲟 , 跃出水面时 , 发红的鱼鳍也露出水面 , 古人岂不是会惊呼“鱼化成龙”吗?能骑乘这样的一条化龙之鱼 , 自然能登彼仙界 。 西汉刘向《列仙传》、晋代干宝《搜神记》中 , 都记载过一个叫琴高的神仙 , 为战国时赵国人 , 有长生之术 , 能鼓琴 , 后于涿水乘赤鲤归仙 。 琴高曾遁入涿水中取龙子 , 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见 , 嘱在河旁设祠堂 , 结齐等候他复出 。 后来 , 琴高果然乘赤鲤从水中出 , 留一月余 , 又乘鲤入水 。 波涛汹汹 , 狂风乍起 , 云雾迷漫 , 琴高从此遁逸而去 , 莫问仙踪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