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练太极,论“架子”

还算不上普及, 想要把作为自己的保健运动项目的人也还不算少 。 有不少人在问, 拳练什么架子好?陈式的?杨式的?进一步问:是新架子好?还是老架子好?(这些问题也是在网上常看到的)见到这种现象我十分高兴 。 因为有人在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拳, 认真的人不愿意随便从众, 而是要选择, 要问“为什么?”“根据什么?” 。 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的, 因为太极拳确实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模式, 它饱涵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 (在我看来甚至还有启迪智慧、普及哲学思想和对现代科学灵感的启示)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新型的体育形式 。 也许它标示了人类体育运动摆脱简单地模仿动物的阶段, 来一个飞跃, 让体育、让太极拳为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人类服务 。 写字楼里的人太需要体育运动了!又有多少“游泳池”“高尔夫”球场能容纳我们这些成千万的“指尖”一族呢?那些贵族庄园里的设施, 是我们这样的大国能玩儿的东西吗?或者满足于成为为几个“球星”疯狂呐喊的球迷?!太极拳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亲自上场的“一线队员”, 太极拳将忠实地随时随地陪伴你, 并让你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 太极拳既然这样好, 就让我们认真学, 学好它, 那样你有可能亲身领略这个智体结合、文武兼备的运动 。 应该指出, 这个选择是积极的, 理由还有很多, 容后择机细谈吧 。 说到架子, 当然陈式太极拳在先, 先有陈长兴、王宗岳、陈鑫诸位前辈的开创、发挥, 后有陈发科等诸先生的推展和发扬 。 “缠绕诸靠我皆依”明示了陈式太极拳鲜明的技击特色和风格, 它的速度明快, 讲究缠丝劲、爆发力, 是独具一格的, 适合年轻人的口胃, 也受到不少外国朋友的欢迎 。 人们推崇先行者, 对它的选择是顺理成章的 。 前辈在陈式太极拳中奠定了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法, 群众性的太极拳运动使得陈家沟村自然地成了中国太极拳的发祥地 。 杨式太极拳发原于陈家沟, 是杨露蝉先生继承陈家的传授, 遵循太极拳原理的再开发 。 有人喜欢追求古老、原始, 以为陈式太极拳更体现太极正宗 。 其实,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既重视继承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在如此辽阔的疆土上, 几千年绵长的时间跨度里, 在为生存发展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其中武术文化是很突出的 。 甚至可以说武术文化应生存斗争的需要是先行的, 与其它相比是早熟的 。 地域的辽阔种族的杂沓又使它的形式丰富多彩, 也许在武术方面中国人有特别的天赋, 所以从南到北产生了众多的武术派别, 经过时间的磨砺, 各种不同的武术又多自成体系, 结构严谨内涵精深, 且多经过实战的考验 。 历史发展到明代, 中国的武术大大小小的门派不下数百种 。 至此, 尽管中国武术的发展如此成熟, 门类齐全又多采多姿, 但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脚步, 而是在继续创新, 浸透着哲理的太极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杨露蝉自陈家学成后, 身怀绝技在江湖上行走, 武艺精湛颇受尊重, 有“杨无敌“之美誉 。 此后不久, 基于他对太极拳理拳法的深刻理解和社会上的需求, 创编了自成体系的“杨式太极拳”并传授其子, 其子再传, 又有“吴式太极拳”的发展 。 此后太极拳呈现蓬勃发展, 百花齐放的态势, 各有特色的各家太极拳纷纷问世 。 杨式太极拳的问世, 由于它的结构和风格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扩大了社会受益面, 不但身体强壮的青少年学, 年老体弱的人也能适应, 一时间太极拳成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受到众多群众的欢迎 。 在太极拳爱好者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认为杨式太极拳是为了适应城市学界、商界和宫廷人士身体状况, 创编杨式太极拳, 是强化了健身功能, 而削弱了交手技击能力 。 根据我的了解和体会, 杨式太极拳问世, 是太极拳的发展和提高 。 经过杨露蝉对陈式太极拳的消化吸收, 继承和保留了拳理拳法精华 。 同时还创造性地改变了拳式动作和风格, 使之变得更加深沉含蓄开展大方, 展现出“神舒体静”, 厚重沉实又轻灵圆活,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的独特风格 。 太极拳在风格上的这种变化, 并没有削弱太极拳的武术技击功能, 反而强化了内气、内劲的积累, 使爱好太极拳的人更多了, 扩大了太极拳作为一种康复体育运动的社会受益面, 太极拳成了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普及的群众体育运动 。 太极拳的武术技击功能, 绝非仅仅表现在剧烈弹抖和振脚发力上 。 相反, 它强调在交手中, 做到“沾、粘、连、随”、“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等, 不即不离只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一举中的 。 太极拳对锻炼者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对人的体力、筋肉、骨骼关节的作用自不待说, 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提高敏锐的反应能力意义特别重大, 这个特点扩大了它的社会适应范围, 无论对智力或体力劳动人群都适宜, 是其他体育运动望尘莫及的 。 杨式太极拳造就出来的出色技击家代不乏人, 杨氏父子尽人皆知自不待言, 其后有如付锺文、崔义士---等, 在现代的武术家中郝家俊先生是一位重要人物, 由于他的天赋再加得益于一代老武术家如:杨澄甫、孙录堂、李景林诸先生的指点, 他在太极拳理论和实战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 我对太极拳的兴趣, 和一知半解的太极拳理知识, 多得益于先生的耐心指教 。 说到新架子、老架子, 我以为新老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这个架子的太极拳“含金量”有多少 。 也就是说这个架子所能承载的拳理拳法有多少, 一般说老架子是老一辈武术家留给后人的, 为传承前辈得之不易的宝贵武术遗产, 除了心传口授的要诀以外, 又留下有形的“图纸”, 体现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 新编架子也有好的, 它必然是保留传统架子的精华而删减部分重复式, 在不伤及理法原则的情况下, 为节省锻炼时间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而为之 。 反之, 如果只为好看提高难度, 为增加得分而向现代体操靠拢的倾向就不可取了 。 一个好的“架子”应该包含有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法 。 我上面说的“图纸”是个比喻, 一个好架子就好比是, 一个丢失了数据的建筑结构图纸 。 一份正确的图, 尽管没有标出数据, 但它已经用图, 反映了建筑的力学结构原理 。 按图施工建筑是可靠的 。 太极拳的架子也同理, 按正确的架子练, 因为它是根据拳理拳法编成的, 反复练习就会很自然地显现出它的理法来, 用法也会比较容易明白 。 当然老师的指导、示范是重要的不容质疑 。 应该指出“架子”是有很多内容可谈, 也有不少认识问题 。 如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架子没有用, 要把下在“站桩”上, 练习“发力”, 专练推手“找劲儿”出功夫快 。 把太极拳的架子等同于“花架子”看待 。 持如此看法的人, 可否称之为“唯打论者”, 一切服从于“打”, 并且常常喜欢夸大自己的主观能量 。 学架子, 绝不是把它比画出来就行了, 会从头到尾打出一套太极拳架子, 可以进行身体锻炼 。 但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你打的就不一定是太极拳, 或许叫“太极操”更为合适 。 民间称练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 太极拳的讲究更多 。 太极拳一系列的拳理拳法要求都贯穿在架子里, 通过练架子才能把太极拳的功夫练到身上 。 太极拳从来注重“走架子”, 因为架子里面承载了太多太极拳的特质 。 它就象一本教程, 它将一步一步地教你认识太极拳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改善体质, 逐步提高功力 。 不同的太极拳有不同的拳架子, 所以你要选择, 学习什么架子好 。 架子是形式, 也可以说是风格, 学习一种架子的风格, 要靠老师传授, 要去模仿老师的直观动作 。 所以和别的学科不同, 买一本书来学习太极拳不行, 这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经验 。 在太极拳的书籍中都画有拳式图, 指出这是陈式、那是杨式---, 书上画的都定式 。 其实这些定式不能显示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的奥妙深藏于两式之间的过渡式之中 。 就是这个难以图示的动态过渡式, 才是太极拳的真身 。 打拳时要正确地体现这些动态的过渡动作, 我们的身体内部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我们所说的拳理、拳法都在这里 。 这些变化不定的理、法要领, 全靠老师的身传和口授, 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选择老师比选择架子还重要 。 练架子好有一比, 就象不断改进我们电脑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可以提高效率, 软件则是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两者总是一起推进的 。 太极拳坚持“体用兼全”的原则, 就是要使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同时增强处理外来打击的能力 。 所以不能片面强调“体”或“用”, 太极拳的体与用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 体是“有用”的体, “用”是有“体”作保证的“用”, 不可顾此失彼, 这就是太极拳的“体用兼全”的原则 。 实际上架子里已经有“用”揉在里边了, 只是在开始阶段老师没有侧重讲“用”, 侧重的是让你先掌握架子, 过去有的老师说这叫“画道儿”, 学会“画道儿”, 待比较熟练以后, 老师要不断给你纠正架子 。 这时就会慢慢告诉你, 为什么这样打, 它的用意是什么 。 这就是“拳经”上说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 这时学拳进入到“懂劲”阶段, “手眼身法步”和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都要在这个阶段讲 。 “拳经”接着指出“懂劲后愈练愈精”, 这时, 也只有这时, 才可以说你会打太极拳了, 你打的是太极拳 。 但是, 就是在这时你一定会感觉, 每一次练的都不满意, 总想再练一次, 再练一次 。 在下一次的走架中能够把握好“劲”的转换, 不要让它轻易“滑”过去 。 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太极拳“上瘾了!”, 别人会告诉你“你的功夫长了!” 。 太极拳就是这样“引人入胜”, 一步步地引你走上健康之路 。 身体感觉轻灵、大脑思维敏捷, 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发躇, 甚至有的人会“突发奇想”, 希望遇到袭击!试试看自己能否走得开, 能否“引进落空”!, 真是跃跃欲试, 欲罢不能啊!到了真的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 又不敢轻易出手, 生怕被人家逮住!真是全神贯注“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不敢稍有松懈, 惟恐有失!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既紧张又文雅, 给人以全面锻炼的“阳春白雪”式的体育运动 。 那些国之栋梁, 疲于案头的精英们, 何不一试乎 。 明白了太极拳的体与用的关系后, 可以明确地说, “练架子”是不可跨越的 。 甚至极端一点说, 宁可不走“用”这一步, 不可以不走“体”这步 。 有的人就只想学太极拳而不想学“推手”, 他以为“推手”是另外一种东西, 不属于太极拳 。 并且以为那是“打架”, 他不想学“打人”, 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而太极拳文质彬彬很文明 。 练架子好!不学推手 。 其实, 我认为太极拳真是太文明了, 就是“打人”也打得“文明”, 绝对没有西洋拳击那样“现代文明”的后果, 真是“鼻青脸肿”不下“战场”啊!一代拳王阿里, 是多么善良的一个美国青年啊!拳打得好, 思想道德也不错, 只可惜现在已经成了那个样子!手, 抖个不停, 生活不能自理, 怪可怜的 。 当今世界上还能找到哪一个民族能有这样的胆量和幽默感吗?竟敢于把哲理与“拳脚”凑合到一起, 起名就叫《太极拳》!说到“争霸赛”, 那个拳击台上如果比赛的是“太极推手”, 被打出去的选手即使是飞出丈外, (落到观众群的头上)也不会让他受伤(练太极拳的, 头是不让人打的, 我们不练那种挨打的功夫, 头不让人打, 浑身上下那里也不让打, 什么“抗打击”!把脑袋伸给人家打, 愚不可及!当然, “落后就要挨打”, 要按高标准去练太极拳, “蝇虫不能落, 一羽不能加”呀!)好看得很啊, 那个“票房”一定可观!这是我对“网校”的讲稿, 我们应该这样对待太极拳的学习, 我们应该这样对待太极拳的教学 。 人类发展进步到现在, 都学会了使用“文明的”不伤及劳动力和资源的“精确制导”的“小型核武器”去打击对手的“文明”程度了!为什么在体育运动上, 还要学动物的爪牙之争呢?我们率先向世界推出《太极拳》, 是义举, 是推行文明、智慧与和平 。 不但要教给方法, 更要教思想, 以期快些走出蛮荒, 步入文明之域, 好腾出手来做星际科学考察不更有趣些吗?不比千方百计地找死更文明些吗? 在太极拳的“走架子”和“推手”中的学问很多, 也很有趣 。 知识分子学习更合适, 最好是科学家或者是院士、博士后什么的 。 首先是能够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进一步或许能够给他们以创造性的启迪:因为他们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 能否搞一个“太极机器人”, 用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沾、粘、连、随”、“不丢、不顶”、“阴阳相济”(这些都是运动力学和速度的物理学概念)变成数字参数引入电脑心芯片, 那样, 这个机器人再加上动力, 就可以上太空去走走了!谁想搞“星球大战”吗?我们的“太极机器人”就得和它过过招儿了, 搞个太空“军演”也不错么 。 搞不好说不定“绑架”一个战争狂人的“尖端武器”回来研究研究 。 摘除引爆装置让它无害化, 变成有用的东西, 废物利用也不错 。 说太多了, 走咀了!误入了“科协”的领域, 希望不被指为“侵权”, 而当作“提案”采纳就好了 。 和平的建议也有, 孩子们喜欢对抗游戏, 那就造一台“太极拳散打争霸赛”游戏机, 不要象西方那样血腥, 学点儿太极智慧不好吗?好了, 用游戏机介绍普及太极拳知识, 然后推而广之不亦乐乎 。 儿童玩“太极拳游戏机”从小就受到哲学和科学思想的训练, 是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军 。 总之, 书归正传, “站桩”“推手”再好, 也不能取代“走架子”, 应该是配合起来用才好吧 。 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走向太空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