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 太极拳的由来

关于的起源 , 历来说法不一 。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宋代山道士张三丰 , 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 , 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 , 杀退百余贼人 , 创造了拳 。 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 , 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 , 观察蛇雀之争 , 探索龟鹤长寿之秘 , 由此创编了拳 。 根据现代史实 , 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广泛流传 , 尤以温县陈家沟和赵堡镇为中心 , 代表人物是陈王廷和蒋发 。 史家唐豪先生根据陈氏家谱、拳谱以及陈王廷遗诗考证 , 判断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 而赵堡镇太极拳资料记述 , 蒋发22岁赴山西省学习太极拳 , 后回乡授徒传艺 , 从此使太极拳在河南发扬光大 。
一、陈家太极拳沿革 陈家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 , 是各派太极拳的母体 。 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 , 直到今天众说不一 。 现在已经明确的是河南温县陈姓一族自古以来就练太极拳 ,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化无穷 , 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后世所命名的 。 陈氏一族流传的太极拳 , 传到后世分为许多支派 , 为了便于与其他各派太极拳有所区别 , 所以称为“陈家太极拳” , 有时也称为“陈氏”、“陈派”或“陈式” 。 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 , 而是从山西移居到河南的 。 陈式第十八世陈绩甫在他著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的序中说:陈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村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的 , 后来 , 家族繁衍 , 遂把此地改名为“陈家沟” 。 陈家沟也称为陈沟 , 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 移居到河南的陈姓一族 , 为了防匪自卫 , 全族很早就练武 。 进入清代以后 , 以武勇被任为山东省的保镖 , 子孙几代连任 , 亦即从第九代的陈王廷一直连任到第十七代的陈发科 。 在这期间 , 清道光末年(1850)兴起了太平天国起义 , 陈氏第十五代的陈仲莘在这当中立了大功 , 陈氏一族的年青人则团结一致固守村庄 。 这些事在《温县志》、《中州先哲传》、《怀庆府志》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 据《盾鼻随闻录》载 , 陈氏一族在道光时期连十七岁的陈姓少女都会使枪 , 可见陈家沟练武之风很盛 。 关于陈家沟何时开始练太极拳的问题 , 说法不一 。 有力的说法是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创始的 , 但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1853)开始的 。 到陈长兴一代 , 同族陈有恒、陈有本二人发展了古传的老套路 , 创编了新套路 , 于是老套路就被称为“老架式” , 新套路就被称为“新架式” 。 不久 , 从陈有本学了新架式的陈清萍 , 又创编了新套路 , 并以陈清萍迁居的地名而称这套路为“赵堡架式” 。 陈长兴传的“老架式”传给其子陈耕耘 , 陈耕耘传给其子陈延熙 , 陈延熙传给其子陈发科(1887-1957),并在北京公开教拳 。 陈有本传的“新架式”传给其侄陈仲莘(1809-1871),然后广泛传给本族子女 。
二、陈卜创拳说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 , 耕读之余 , 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 , 理根太极 , 故名太极拳 。 ” 另外 , 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 , 多匪 , 常袭击掠夺村庄 , 管家苦于无法逮捕 。 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 , 从村中招募数百人 , 亲率他们攻入贼窟 , 贼遂被平 。 从此之后 , 来学拳者日多 , 在村中设“武学社” , 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 , 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 。 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 , 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 , 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 。 李说:“我虽原籍河北省 , 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 。 据先祖们说 , 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大会 , 颇为盛大 。 另外 , 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 , 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 , 连名称都大多相同 。 因此 , 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 。 ” 另外 , 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 , 技法和名陈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