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四 )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 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 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 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 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 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 稍微触及, 便能感觉得到, 立即走化 。 功夫练到技术高了, 便能做到一根鸡毛, 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 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 在推手时, 便能做到他不知我, 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 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 。 他生于二百多年前, 那时, 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壮欺弱, 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 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 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 手脚快打手脚慢 。
十六、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 大力胜小力, 手快胜手慢, 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 不是学出来的, 看来, 这两段话, 有宗派观点, 有形而上学的论点 。 说其它拳种是旁门, 而自己是正门, 是正宗, 这确是宗派观热 。
力大胜力小, 有力打无力, 手快打手慢, 是一种规律, 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 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 加快速度 。 因此,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 有轻有重, 有快有慢, 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 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 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 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 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意为七, 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 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 动作此较迟钝, 还能御众取胜, 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 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 这是很对的 。 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 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
十八、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 身法端正, 要像平准一样, 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 不但不受来力, 还能把来力抛出去, 无论来力多么重大, 要粘着走化, 不要顶抗, 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 这叫做「偏沉」, 能做到偏沉, 就能顺随, 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 有力无处用, 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 如果两方相抗, 不能够「偏沉则随」, 动作就会滞钝, 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每见数年钝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 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 往往不能制人, 反而被人所制, 这都是用力顶抗, 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 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 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 他们不懂双重之病, 不能制人, 大都为人所制 。 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 基础薄弱的人, 加上不懂双重之病, 不懂着法, 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