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二 )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 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 柔久则刚在其中, 人以刚来, 我以刚去对抗, 这是两方相抗, 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 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 使之落空不得力 。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 心身都要放松 。 对方刚来, 我总是柔应, 使对方不得力, 有力无处用, 这叫做「走化」, 目的是我走顺劲, 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 使对方走背劲, 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 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 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 从而无力反击 。 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 粘走相生, 刚柔相济, 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 「粘」这个字, 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 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 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 到清初, 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 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 触觉灵敏, 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走相生, 克敌制胜 。
五、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 不能自作主张 。 首先, 手臂放松, 触觉灵敏, 才能急应缓随, 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 才能做到「彼微动, 已先动」, 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
六、虽变化万端, 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 而粘走相生, 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
1.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 譬如看棋 。 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 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 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 错综互用, 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 。 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 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 。 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 实用性差, 称作花拳绣腿, 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练太极拳推手, 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 要练得正确、熟练, 特别是练拳架, 首先姿势要正确, 拳套要联贯熟练, 并和呼吸配合好 。 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 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 用劲对不对等 。 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 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 不可瞎练, 漫无标准地划圈 。
2.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 。 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 但不研究着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 。 只追求劲, 不讲求着法, 往往无从捉摸, 不着边际, 因为「劲附着而行, 劲贯着中」, 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 舍近就远, 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 懂劲以后, 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 。 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 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 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 。 懂劲功夫愈高, 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就越大, 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 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的, 想象出来的懂劲, 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
3.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 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 「神明」意即神妙高明, 随心所欲, 形成条件反射, 熟能生巧 。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 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 逐渐悟出「劲贯着中」的技巧, 掌握「劲」这个总钥匙, 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 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