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杨树产业诠释平原林业辩证法

文章插图

新建的杨树原料林基地
从1999年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出第一张中密度纤维板至今 , 已过了整整十年 。
10年以前 , 湖北吉象刚刚落户石首时 , 有人曾经质疑:这家以林为粮的“大象” , 要不了几年 , 就会把石首森林资源吞食一空 。
的确 , 湖北吉象当时年产中密度纤维板12万立方米 , 一年要消耗木材24万立方米 。 而当时石首杨树面积不到10万亩 , 全市森林资源总蓄积量不足50万立方米 , 不够吉象3年的食量 。
然而 , 事实却是 , 10年时间 , 湖北吉象产能增加到24万立方米 , 而石首林业资源不但没有被吃垮 , 反而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杨树基地发展到38万亩 , 全市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60万立方米 , 森林覆盖率由16.6%增加到22.5% , 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 , 河流洲滩绿化率达98.5% , 路、沟、渠绿化率达93% 。
昨日 , 省林业局又在石首挂牌成立“湖北现代林业石首杨树科技产业园” , 并将出台系列措施扶持杨树产业发展 , 石首杨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
正如石首市林业局局长苏应辉所言 , 湖北吉象等木材加工企业的进驻 , 不但没有破坏森林资源 , 反而是“树越砍越多 , 林越伐越好” 。 回望十年来石首杨树产业的发展路径 , 其中体现的正是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和产业兼顾、兴林与富民共赢的平原林业辩证法 。
故道洲滩崛起平原林海
石首地处我省南部 , 镶嵌在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 。 “九曲回肠”的荆江几经裁弯改道 , 横穿石首全境 , 形成了近60万亩故道与洲滩 。 10年以前 , 这里刚刚经历过长江大洪水的洗礼 , 依然是一片荒芜 。
但是 ,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为石首发展杨树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60万亩故道和洲滩 , 光、热、水同步 , 十分适应发展杨树速生林 。
早在1998年 , 石首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鼓励营造中密度纤维板原料林基地的意见》 。 2005年 , 石首市政府又出台政策:营造速生丰产林 , 政府给予每亩50元至70元的奖励 。 2008年 , 石首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林业强市的意见》 , 要求对洲滩宜林地在5年之内限期开发 , 按照房前屋后户平30株、农田林网村平1万株的要求推进造林绿化 。 据统计 , 石首全市各地为鼓励植树造林、推进平原林业建设而制作的文件达到27个 , 优惠政策达到80多条 。
与此同时 , 随着湖北吉象等森工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后续引进森工企业的扩建投产 , 木材原料需求与日俱增 , 杨树价格迅速上涨 , 激发了群众造林热情 。 全市利用洲滩、沟渠、房前屋后宜林地营造杨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 租地造林的价格直线上涨 , 由过去每亩每年20多元 , 上涨至100多元 , 最高的达到160元 。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力 , 使石首市杨树基地迅速发展 。 近五年来 , 杨树造林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 。 特别是非公有制造林成为杨树基地建设的主体 , 全市民营造林面积已突破35万亩 , 投入资金3.5亿元 , 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158户 。 营造杨树基地成为致富一方林农、增加集体积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龙头企业供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持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 。
如今 , 石首市林木占地面积达47.8万亩 , 其中杨树基地38万亩 , 森林覆盖率22.5% , 被评为是全国林业百佳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 , 并成为首批国家级林业科级示范县(市) 。 石首人把昔日荒芜的长江故道洲滩 , 变成了广袤无边的绿色林海 , 在鄂南大地上 , 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