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平地与山尖 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昆虫的世界里,有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身影。它黑黄相间的身体穿梭在花间,伴随着翅膀振动的嗡嗡声,为大自然增添了生机。这是我们都熟悉的蜜蜂。
《说文》中记载:“蜂,飞虫,螫人者,从虫。”说明最初人们提及蜜蜂,印象只有毒针蜇人的疼,认为毒蜂可能危及生命,十分忌惮它。
后来随着人们对蜜蜂的不断了解,发现它们在采集植物花粉时,不仅为自己获得了足够的食物,还完成了帮助植物授粉的使命。蜜蜂也被称为“蜜蜂”,因为它们的生活习惯是筑巢和制蜜。
蜜蜂在花丛中尽情飞舞,畅快自由,和文人的追求相契合,花间采蜜的辛勤和劳动人民的形象相似,因此蜜蜂逐渐获得人们的喜爱。
《三字经》中的“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则不如物,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蜜蜂的尊重和赞美。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罗隐,感受蜜蜂的可爱。

罗茵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蜜蜂,你收获花朵制造的花蜜,到底是谁付出了艰辛,又有谁想尝到甜蜜?
唐代诗人罗隐的《蜜蜂》是一首咏物诗,歌颂劳动人民用蜜蜂辛勤劳动的成果。
诗的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诗人说:无论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田野,还是崎岖陡峭的群山峻岭,只要有鲜花盛开,就会有蜜蜂的身影。
诗人用“不管”和“无限”来衬托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据一切风景”。在此,我强烈赞美蜜蜂,为下文做铺垫。
诗的后两句,诗人紧接着对蜜蜂采蜜的行为感叹:蜜蜂采到百花,酿了蜜,付出的辛苦终于有了结果,可是这般辛苦劳作所得,又是为了谁呢?
与以往对蜜蜂辛勤劳动的赞美不同,诗人在翻笔时抛出的问题一扫蜜蜂“占领”无限风光空的气势。
在“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反复咏叹下,诗人的怜惜之意溢于言表,体现了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从侧面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付出,寓意深刻。
诗人抓住蜜蜂的特性,用平实质朴的句子勾勒出艰苦奋斗的小生活,描绘出一大群默默奉献的人。
蜜蜂和人类的生活非常贴近,它们在树洞、屋檐、墙洞或是树上筑巢。前面我们说到,蜜蜂因为长有毒刺会蜇人,所以人们在提到蜜蜂时,往往会感到有些害怕。
其实蜜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只有当它们受到威胁时,才会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反击,每次蜜蜂蜇人,它们都要为自己的生命付出代价。
在蜜蜂这个群体中,一旦个体遭受攻击,蜂群就会相拥而至,也体现出这个小生命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与生俱来的团结精神。
金代文学家郭璞详细介绍了蜜蜂的特征和习性,颠覆了“毒蜂”的形象。
这个从初春到秋末,忙碌不息、采花酿蜜,把甜蜜奉献给人类的昆虫,也逐渐在人们对它的不断认识了解中受到了喜爱。
根据对草虫的观察,各个时代的画家都画过素描,其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表现蜜蜂辛勤地采蜜。
今天,我们在元代画家钱选的《花草蜜蜂图》中,一起来看看蜜蜂忙碌的身影。
这是《千玄写生图册》之一,描绘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花蜂图》元钱精选
绢本设色 52cm×6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的背景,是一块巨石,岩石的表面附有苔藓。

画面主体的花朵从画面右下角斜向上生长。这是一株二月兰,学名“诸葛菜”。春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田野里都能看到它,所以它的花朵自然成为蜜蜂采集花蜜的对象。

花的上方有三只蜜蜂,最左边的一只向它前面的花俯冲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