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随缘,不要尬聊:年轻人原子化生存下的“随缘社交”

本文转自:半月谈
有人来家做客 , 躲在里屋装不在家;来公司一年 , 人还没认全;能文字解决的绝不发语音;低头走道 , 免得碰见熟人打招呼……现下 , 不少“90后”年轻人调侃自己有“社交恐惧症” , 本是日常的社交活动在他们眼里成为一项挑战 。
【崇尚随缘,不要尬聊:年轻人原子化生存下的“随缘社交”】崇尚随缘 , 不要尬聊
“网络上异常活跃 , 现实中唯唯诺诺” , 许多年轻人如此自嘲自己的社交状态 。在网上 , 他们挥洒自如 , 寻求热闹、释放 , 在真实社交中 , 他们往往崇尚随缘 , 享受原子化生存状态 。
“一个人没什么不好 。”25岁的小程刚刚硕士毕业 , 听从父母的建议 , 在老家当了一名公务员 。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 , 朋友圈子也相对简单 。
父母经常催促她多走出去交友 , 谈个男朋友 , 但她更愿意下班回家 , 研究菜谱 , 做做手工 , 追追剧 。“出去和陌生人‘尬聊’ , 我的‘社交恐惧症’都要犯了 。”小程说 。
“我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在深圳外企工作的小勇 , 老家在二线城市 , 家境殷实 。偌大的城市让他时常感到孤独 , 想要改变又难以突破 。
“工作后 , 聚会上很多人像是老相识 , 热情相待 , 但他们内心都有自己的壁垒 。”小勇说 , 出去玩还是会找原来的老朋友 , 大家散落在不同的城市 , 假期就跑到对方的城市去 。
随缘只是表象
在网络中 , 年轻人普遍显示出对社交话题的关注 , 而在现实生活中又表现出无所谓的行事方式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
有社会学家曾提出 , 当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后 , 社会原子化是不可逆的趋势 , 个体生存更加独立 。此时社会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 人际关系变得疏离 , 人们更加在意个人得失 , 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 。
“90后”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 , 相对优渥的生长环境让他们更重视自我感受 , 自我意识强烈 。社交意味着融入集体 , 照顾他人的感受、需求 , 也意味着要受委屈或者失掉一部分自我 , 有悖于已形成的思维习惯 。
崇尚随缘,不要尬聊:年轻人原子化生存下的“随缘社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焦丽萍表示 , 社会带来的压力是不少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深层次原因 , 他们看似随缘 , 实则焦虑 。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随缘只是个表象 , 焦虑才是真实底色 。
不可否认 , 当代年轻人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 社会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当希望与自身追求认知出现较大反差时 , 就会形成压力 。为掩饰焦虑 , 或者为防止求而不得的失落 , 干脆随缘以待 。
尊重现实 , 引导融入
当前 , “90后”年轻人都已经开始走上工作岗位 , 在自己的职责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们中的不少人 , 虽然以原子化状态生存 , 以随缘的心态社交 , 但对自己的追求表现执着 , 工作中表现出色 。
要让年轻人敞开心胸 , 积极社交 , 就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向心力 。成长背景不同 , 生存环境不同 , 大可不必苛求他们的处世方式与上代人一致 。当代社会需要对不同个体、社群和社交选择展现出最大限度的包容 , 包括承认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方式 , 正确引导他们融入社会 。
同时 , 受访专家认为 , 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巨变中 , 当代青年已无法体验、拥有父母那辈人的集体生活经历 , 产生集体认同 , 也很难获得传统乡土社会建立在熟人网络之上的归属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