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的因素

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备孕?除去想要个健康的宝宝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生育力的下降 。那么影响生育的因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

影响生育的因素

文章插图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近日发布的生育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人工助孕才能怀孕生子 。在中国,类似情况也在发生,不少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或是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女性 , 不得不求助人工助孕技术 。可以说,人工助孕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趋势 。
生育成了最大的焦虑
很多女性因为工作原因,耽误了生育的最佳时机,等一切准备就绪时却怎么也怀不上了,如今懊悔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加,生育问题成了心底最大的焦虑 。
美国生育报告显示,30岁以下女性生育率一直缓慢下降 , 30岁以上生育率有所升高,后者主要归功于辅助生殖医学的进步 。我国也是如此,近10年来,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从26岁推迟到28岁 , 大中城市女性平均生育年龄往往超过30岁 。
然而,25~29岁是女性黄金生育期 , 超过30岁后,母子健康都有潜在风险 。尽管男性生育能力相伴终身,但随年龄增大,精子数目、质量也会下降 。
2017年,一项针对我国7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发现,社区人群不孕不育症发病率达到10%~15%,估算超过5000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儿育女 。
生育力下降的背后
辅助生殖技术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并接受,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客观原因是科技发展使辅助生殖技术从无到有并日渐成熟,能进行一系列精细操作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有生子梦却不孕不育的家庭有能力接受相关治疗 。主观原因是不孕不育症(连续12个月进行没有保护措施的性生活仍不能受孕)发病率越来越高 。
不孕不育症增加、生育率下降的四个原因:
推迟婚育
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为学业、职业追求将婚育年龄延后,有的高学历夫妻等博士毕业后就已接近30岁 。
一般来说,从30岁开始 , 女性卵子数量和质量开始下降 。35岁后,卵巢功能下降加速,受孕难度增加 , 即使怀孕,流产、胎儿畸形几率也大 。
精神压力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焦虑的状态 , 失眠、内分泌失调的问题十分常见 。这样的生活也让不少适龄生育的夫妻对生养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一方面工作已疲于奔命,不想要孩子,也没精力照看孩子;另一方面,在激烈竞争机制下,孩子需要习得更多技能才能脱颖而出,而技能背后是对父母经济实力的考验,所以很多年轻夫妇不敢要孩子 。
生活方式
酗酒、嗜烟、熬夜、饮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激素水平和内分泌系统,导致不孕症几率上升 。
男性性行为不检点,可能造成生殖器官炎症,影响精子质量,增加生育难度 。女性由于未做好保护措施 , 意外怀孕后流产或感染性传播疾病,也会对生殖系统造成伤害 。
环境污染
辐射、雾霾、汽车尾气、装修污染等环境问题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和活性 。
辅助生殖不是万能的
40年前 , 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30年来 ,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飞速发展 , 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已比肩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有资质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已超过450家,专业人员逾万人,每年实施70万例以上 。
辅助生殖技术一般包括两种: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 。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是把丈夫或供精者的精子,通过非性交方式注入女性生殖道内,以期精子与卵子自然结合 , 达到妊娠目的 。
【影响生育的因素】 人工授精主要用于由男性原因造成的不孕,比如勃起障碍、少精症、弱精症等 。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通过药物诱导让女方卵巢长出多个卵泡,在卵泡生长接近成熟时,注射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6小时后取卵,同时男方留取精液 。医生在胚胎实验室让卵子、精子结合形成胚胎 , 再挑选优秀胚胎,移植到女方子宫腔内 。
试管婴儿主要用于由女性方面造成的不孕,比如严重的输卵管疾病、免疫性不孕症等,也适合少数由少精症、弱精症、畸精症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 。
辅助生殖技术通过人为干预能增加怀孕生子的几率 , 但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
以试管婴儿为例,临床上以活产率,即女性接受胚胎移植成功后,经过妊娠、生产最终获得健康婴儿的概率,来体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
30~35岁女性的一次胚胎活产率为30%~35%;
35~40岁活产率降至20%~30%;
40~45岁活产率能达到15%就算很高了 。
生殖医生往往不建议45岁以上女性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 即便有正常例假,但此时卵子数量少、质量差,使用辅助生殖技术风险较大,孩子健康存在一定隐患 。
生育还是要趁早
年轻人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在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兼顾家庭,在生育最佳年龄时尽量顺势而为 。对于生殖系统健康状况欠佳的男女,不要讳疾忌医,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问诊咨询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 切忌贪图方便选择没资质的机构,耽误病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