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出了伏天 , 湿气依然很重 , 湿气阻滞在脾胃中 , 容易伤身 。同时 , 出伏后天气渐凉 , 也是“秋燥”的开始 , 很多人此时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 。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一边“湿”一边“燥” , 让我们的健康“腹背受敌” , 稍有不慎 , 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送你5个中医初秋养生方 , 既能祛湿 , 还能防燥 , 非常简单易做哦!
祛湿又防燥 , 自相矛盾吗?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中医介绍 , 出了伏天进入秋天的阶段 , 本身就是湿燥交替之时 , 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 。
《素问》有“秋伤于湿 , 冬生咳嗽”的说法 , 意思是身体在秋天容易被“湿”所伤 。
但秋气本为燥 , 又为何说“秋伤于湿”呢?答案就在《柳选四家医案》:“初秋之湿 , 本从夏令而来 , 原为正气 。若论其燥 , 则在入秋以后 , 其气亦为正令 。”意指初秋的“湿”是夏天遗留 , 和秋天本身的“燥”没有矛盾 。
所以 , 出伏后入秋时是湿气与燥气相转化的时间 , 人体易受湿邪和燥邪侵入 。燥易伤肺 , 湿伤脾胃 , 此时人们患病多为“肺燥胃湿” 。
一. 祛湿:3个方法打好祛湿保卫战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体内湿气过重时 , 会感觉到身体沉重、手脚冰冷以及食欲下降 , 这里给大家推荐3个方法 , 祛除残余湿邪:
01、茯苓“出伏贴”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出伏贴”的方法很简单 , 就是将茯苓贴到肚脐上 。
备茯苓粉10克 , 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 ,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一般12小时换1次 , 连续敷4次就可以了 。
茯苓不但有很好的消肿、排湿气的作用 , 还能健脾胃 。把茯苓粉做成“出伏贴”有利于发挥茯苓利水渗湿的作用 , 助你排出湿气 。
另外 , 如果没有时间 , 可以用茯苓泡水当茶喝 , 也会有一定效果 。
02、藿香“泡脚液”
还可以用藿香煎水后来泡脚 , 这个方法是祛除湿气 , 消解暑热的好方法 。
取30~50克藿香放入2升水中 , 用大火煎煮40分钟左右 , 再用小火煎熬直到药液剩下1升 , 取出汁液再加水2升煎至1升 。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 , 浸泡双足 , 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 , 在浸洗过程同时进行足部按摩 。
藿香有解表、祛除身体湿气 , 振奋脾胃的作用 。每天泡脚 , 有助于祛除湿气 , 促进睡眠 。
03、穴位祛湿:阴陵泉穴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湿气通于脾 , 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 , 也是祛湿要穴 。
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 , 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正坐或仰卧 , 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 , 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 , 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 能帮助赶走体内湿气 。
二、防燥:2个食疗方缓解秋燥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 , 入秋后 , 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 , 不妨通过食疗来调理一下 。
对付“秋燥”要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 , 如白萝卜、百合、梨、蜂蜜、竹蔗、马蹄等 , 尽量少吃油炸、烧烤类食物 。另外给大家推荐2个食疗方 , 缓解秋燥!
01、入秋萝卜胜似良药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秋季人体容易出现咳嗽、哮喘、胃不适、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 , 白萝卜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 , 生吃可以止渴、清内热;熟食可消食健脾 。
秋季风寒感冒多发 , 感染风寒后 , 应吃些让人发热的食物 。把葱段、姜片和白萝卜片一起煮汤 , 有散寒、止咳的功效 , 还可预防感冒 。
02、秋藕最补人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文章插图
熟莲藕性味甘、温、无毒 , 可以补心生血、健脾开胃 , 莲藕汤利小便 , 清热润肺 。
秋冬季节 , 大家都爱喝的莲藕牛骨汤 , 这是一道养血美颜的汤品 。最好等牛骨炖到五成熟时将藕加入 , 这样煮好的藕吃着才软糯 。
需要提醒的是 , 平常烹饪藕的时候 , 最好不要用铁锅 , 否则藕会变成黑色 。不仅菜品看起来不美观 , 营养也会打折扣 。
⊙ ⊙结语:希望此文章能帮助到您及家人!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留言 , 我们共同探讨!
【出伏遇上“湿燥”两重天,时令养生就靠这两件事!5个中医养生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