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生成的 。
(一)气的来源
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为一身之气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其次,先天之气也包括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母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 。后天之气是指小儿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 。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也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
(二)相关脏腑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需要全身多个脏腑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但与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
1.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其次,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 。另外,宗气集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 。因此,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二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肾中的元气,化生宗气,而且在人体相关内脏的作用下,水谷精气还可以化生为卫气和营气,并生成血液 。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
   3.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肾所藏的先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不仅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激发和推动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呼吸、脾的运化等,进而促进人体之气的生成 。所以说肾为全身之气生成的基础,是生气之根 。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肺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功能协调配合,以促进气的生成 。因此,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彼此协调配合失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出现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病理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