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尊称为什么呢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 姬姓 , 孟氏 , 名轲 , 字 子舆 ,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与孔子并称"孔孟" 。

孟子被尊称为什么呢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简介

文章插图
孟子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 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 , 尊称为"亚圣" , 《孟子》一书 , 属语录体散文集 ,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 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
【孟子被尊称为什么呢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简介】人物生平
早年受教
孟子 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 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 , 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 , 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 , 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 子私淑诸人也 。" 其受业于何人 , 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 , 一是认为师从子思 , 一是师从子上 , 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 , 犹窃也 。淑 , 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 , 谓子思之徒也 。"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 ,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 , 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 , 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 , 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 , 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 ,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 , 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 , 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 , 孟母教子的故事 , 史书上记载颇多 , 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 , 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 , 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 , 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 , 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 , 已说不十分准确 , 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 , 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
游说齐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 , 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 ,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 , 战争不断时期 , 作为锐捷的思想家 , 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 , 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 , 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 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 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 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 , 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 , 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 , 孟子却"与之游 , 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 , 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 主张 , 他在齐国很不得志 , 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 ,  都没有接受 , 就离开齐国 。
公元前329年左右 , 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 , 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 , 滕文公还是世子 , 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 , 言必称尧舜 。" 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 。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 意思是说 , 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 , 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 , 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 , 离开宋国 , 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 , 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 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 , 则不可胜诛;不诛 ,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 , 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 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 , 府库充 , 有司莫以告 , 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 , 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 , 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 , 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 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 , 斯民亲其上 , 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 , 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 , 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 。"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 , 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 。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 , 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 。"人伦明於上 , 小民亲於下" 。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 。孟子说:"夫仁政 , 必自经界始" 。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 。最后说 , 我说的是大概情况 , 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 , 从楚国赶到滕国来 。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 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 , 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 , 价格相同 。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 , "尽弃其学而学焉" 。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 , 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 , 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 , 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
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 , 滕国的自身都难保 , 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 , 离开滕国到了魏国 。这时 , 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 , 不远千里而来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 , 所以回答说:"王 , 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而已矣 。"
公元前353年 , 桂陵之战 , 魏败于齐 。公元前341年 , 马陵之战 , 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 。公元前340年 , 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 , 俘魏大将公子卯 。公元前330年 , 魏割河西地于秦 , 公元前328年 , 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公元前323年 , 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 , 取得魏国八邑之地 。所以魏惠王对孟子说:"晋国 , 天下莫强焉 ,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 东败于齐 ,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 , 愿比死者壹洒之 ,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魏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 。他说 , 这样 , 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 。魏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 , 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 , 当然得不到魏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 , 魏惠王就去世了 , 他的儿子魏襄王嗣位 。孟子见到魏襄王 , 对他的印象很坏 , 说他不象个国君 。这时 , 齐威王已死 , 宣王嗣位 , 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
二度奔齐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 , 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是以后世无传焉 , 臣未之闻也 。无以 , 则王乎!"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 , 实行"仁政" 。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 , 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 , 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 , 从而被看成"守旧术 , 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 , 引起燕国内乱 。公元前314年 , 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 , 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 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 , 反其旄倪 , 止其重器 , 谋于燕众 , 置君而后去之 , 则犹可及止也 。" 宣王不听 , "燕人畔" 。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 , 并未见用 。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 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 , 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 , 便准备回乡 。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 , 养弟子以万钟 ,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 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 , 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
《公孙丑下》记 , 孟子离开齐国 , 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 。有人问他 , 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 , 于予心犹以为速 , 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 , 则必反予 。""王如用予 , 则岂徒齐民安 , 天下之民举安 。"又有人说 , "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 ,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 , 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 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 当今之世 , 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 , 来统一天下 。他寄希望于齐宣王 , 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 , 但愿望落空了 , 只得离开齐国 。
再游宋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 。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 。楚齐已经断交 , 楚也发觉见欺 。公元前312年 , 楚大发兵与秦战 , 两次大败于秦 。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 , 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 , 在石丘遇到宋牼 。《告子下》记 , 宋牼听到秦楚要打仗 , 准备去说秦、楚罢兵 。孟子问宋牼 , 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宋牼说:"我将言其不利也 。"孟子反对言"利" , 主张讲"仁义" 。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 秦楚之王悦于利 , 以罢三军之师 ,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 , 怀利以相接 , 然而不亡者 , 未之有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 怀仁义以相接也 , 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 , 先生之号则不可 。"
孟子再游宋时 , 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 。《滕文公下》记 ,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宋 , 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 , 齐楚恶而伐之 , 则如之何?"孟子说 , 汤、武行王政 , 他们的征伐 , 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 , 诛杀残暴的君主 , 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 "而无敌于天下" 。"苟行王政 ,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 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 , 何畏焉?"
去宋赴鲁
不久 , 孟子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 。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 。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 , 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 , 而又改变了主意 。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 。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 , 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 , 便回到老家邹国 , 不再出游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