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衣食住行

黄河与长江流域,被称为华夏民族的摇篮,孕育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可在以前,人们总认为长江流域的文明是黄河流域文明的南移,长江流域却没有孕育文明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彻底地推翻了此论断 。

衣食住行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衣食住行

文章插图
河姆渡,位于风景如画的四明山北麓的宁绍平原,流经这里的姚江将河姆村与渡头村一分为二,是连接两村的一个普通渡口 。当地群众修建排涝工程时,无意中发现了河姆渡遗址 。
1973年春夏之际,东方红大队接下排涝站基础工程任务 。为赶在梅汛来临之前竣工,日夜赶工程 。
当他们挖到1米多深时,遇到麻烦了 。一些杂乱的东西和石头影响施工进度,村民们抱怨声四起 。再往下挖,又相继出现鹿角、象牙等 。时任罗江公社主管农业的副主任罗春华,前来检查施工进展,发现泥土中混杂的东西和一般的碎石块不同,好像是人工加工过 。
他挑选出一些有加工痕迹的石块,送到专业考古人员那里 。考古工作者连夜赶到现场,经考证,这是一处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 。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达4米多,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
衣着方面 。尽管没有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纺织物,但是也发现了很多原始织机的部件,以及与纺织相关的工具,如纺轮、骨针 。
其中,纺轮的种类很多 。按材料分,有陶质、石质、木质的;按形状分,有圆饼形、梯形、凸字形、工字形、算珠形等 。不过它们的大小、重量,都不一样,或许是用途不相同 。骨针,应该是用来缝制衣物的,由动物骨头精磨而成 。
此外,遗址内还挖掘出定经杆、机刀、梭子等,也是织机的部件 。可见,当时的河姆渡先民或许以已经造出原始织机 。
食物方面 。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颗粒,有籼稻和粳稻 。籼稻出土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罕见,弥补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资料里“有粳无籼”的空白,也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
在此之前,国际资料认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印度 。印度种植水稻是自3000多年前开始,可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却是在6000多年前,比印度人早3000多年 。
此外,河姆渡人的畜牧业也十分发达,已经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 。这一地区野生动物多,有梅花鹿、赤鹿等鹿类,也有龟、鳖等爬行动物,甚至还发现海中动物鲸、鲨鱼的骨化石,可见这里曾是大海 。
让人们想不到的是,这一地区还出现了早已绝迹的大象、犀牛、四不像等动物遗骸 。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大量重要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等 。骨质的数量很多,有骨针、织网器、锯形器、箭镞等 。其中朱红色的木胎漆碗、骨耜十分令人瞩目 。
居住方面 。河姆渡人的房屋属木结构建筑,且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在建筑样式、结构方面,与中原地区发现的房屋有着明显的区别 。
他们建房子时,一般用两种方式:一是栽桩架板的干阑式建筑 。实际上,这种形式的建筑,可以让房屋离地,不受地上的潮气侵蚀 。在以前的江南水乡十分流行,符合江南湿润、潮湿的气候 。时至今日,某些地区仍保留有这种建筑的遗风 。
二是栽桩式地面建筑 。很多木件上有榫头和卯口,可见河姆渡人采用了榫卯结合的技术,也反映出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
出行方面 。河姆渡人的主要交通方式与水紧密相关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陶舟模型、一条残断的独木舟,以及六支木质船桨 。陶舟模型,两头尖、尾部稍翘,形似半月,左右对称 。
在遗址的构墙中,还出土一块中间被挖空的大木块 。残木头横断面呈弧形,一头收敛成圆尖状,另一端残断,长约2m,宽约0.6m,或许是被废弃的独木舟 。
发现的六支木质船桨中,只有一支外形基本完整,全桨分为桨柄和桨叶,由同一块原木制成 。木柄上刻有各种斜线组成的图案,桨叶呈柳叶状,与现代游船的划桨很接近 。可见,河姆渡人已会造桨和用桨 。
独木舟和船桨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已能制造比较先进的水上通航和运输工具 。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 。
【衣食住行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衣食住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一个依据,即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