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 。 次要惹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益 。 个中影响最严峻是穗腐 。
症状分类
1、苗腐
是由种子带菌或泥土中病残体侵染而至 。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朽,轻者病苗黄瘦,重者灭亡,枯死苗湿度大时发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
2、穗腐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发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展至全部小穗,小穗枯黄 。 湿度大时,病斑处发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 前期其上发生麋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 。 用手触摸,有崛起觉得,不克不及抹去,子粒憔悴并伴随红色至粉红色霉 。 小穗病发后扩大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构成枯白穗 。
3、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作,麦株基部构造受益后变褐腐朽,致全株枯死 。
4、秆腐
多发作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呈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大 。 病情严重时,形成病部以上枯黄,偶然不克不及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 天气湿润时病部显示可见粉红色霉层 。
引发病原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惹起,次要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串珠镰孢和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 上风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了镰刀形,有隔阂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分明,单个胞子无色,群集在一同呈粉红色稀薄状 。 小型胞子很少发生 。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构造外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崛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 。 子囊无色,棍棒状,巨细100—250×15—1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头钝圆,多为3个隔阂,巨细16—33×3—6(μm) 。
传达路子和病发前提
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涯越冬 。 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构成的子囊壳是次要侵染源 。 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 。 借气流、风雨传达,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生,先营腐生生涯,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发生少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 在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 。 穗腐构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感化不大,但对临近晚麦侵染感化较大 。 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
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别的动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 。 在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前提适合时发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停止侵染 。 赤霉病次要经过风雨传达,雨水感化较大 。 春季气温7℃以上,泥土含水量大于50%构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构成子囊孢子 。 在降雨或氛围湿润的状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病发 。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种类病发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阵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泥土,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病发重 。
防治办法
1、选用抗(耐)病种类
今朝虽未找到免疫种类,但有一些农艺性状优越的耐病种类,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 。 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 。 各地可量体裁衣地选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