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文章插图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百会穴 1.百会穴位置: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属人体督脉 。
2.百会穴取穴方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 。正坐取之 。
3.百会穴功效: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百会穴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 。
大椎穴 1.大椎穴位置: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 。俯首或俯伏取穴 。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
脾俞穴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
胃俞穴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的背俞穴 。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
中脘穴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
气海穴 1.气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
2.气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
3.气海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首先用艾条灸百会穴,灸5分钟,然后采用抽气罐法吸拔百会穴;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各穴,留罐15分钟,隔日1次 。亦可采用刺络罐法,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5~ 10分钟,隔日1次 。
胃下垂的症状
胃下垂是胃体下降至生理最低线以下的位置,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致中气下降,升降失常所致 。患者感到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  嗳气、  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 。患此病者,多为瘦长体型,可伴有眩晕、乏力、直立性低血压、昏厥、体乏无力、食后胀满、食欲差、嗳气、恶心、头晕、心悸等症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