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法】蓍草的作用功效和种植方法


【种植方法】蓍草的作用功效和种植方法

文章插图

蓍草(学名:Achillea sibirca)菊科蓍属动物——平地蓍草(Achillea alpina L.)、欧蓍草(A. millefolium L.)和云南蓍草(A. wilsoniana Heim.) 的全草 。 夏秋采收, 洗净, 鲜用或晒干 。 原产东亚、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 。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 耐寒, 喜暖和、潮湿;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一般发展 。 不择泥土, 但在排水优越、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的砂壤土上发展优越 。 全草具有解毒消肿, 止血, 止痛的功用 。
动物特点:
多年生草本, 有短的根状茎 。 茎竖立, 高35-100厘米, 下部变无毛, 中部以上被较密的长柔毛, 不分枝或偶然上局部枝, 叶腋常有不育枝 。 叶无柄, 下部叶在花期凋谢, 中部叶矩圆形, 长4-6.5厘米, 宽1-2厘米, 二回羽状全裂, 一回裂片少数, 几靠近, 椭圆状披针形, 长5-10毫米, 宽2-4毫米, 二回裂片多数, 上面的较大, 披针形, 有多数齿, 下面的较短小, 近无齿或有单齿, 齿端具红色软骨质小尖头, 叶下面绿色, 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点, 上面被较密的柔毛;叶轴宽约1.5毫米, 全缘或上部裂片间有单齿 。 头状花序少数, 集成复伞房花序;总苞宽钟形或半球形, 直径4-6毫米;总苞片3层, 覆瓦状陈列, 外层短, 卵状披针形, 长2.3毫米, 宽约1.2毫米, 顶端稍尖, 中层卵状卵形, 长2.5毫米, 宽约1.8毫米, 内层长卵形, 长4毫米, 宽约1.8毫米, 顶端钝或圆形, 有褐色膜质边沿, 两头绿色, 有凹陷的中肋, 被长柔毛;托片披针形, 舟状, 长4.5毫米, 具稍带褐色的膜质通明边沿, 背部稍带绿色, 被多数腺点, 上部疏发展柔毛 。 边花6-8(16)朵;舌片红色, 偶有淡粉红色边沿, 长宽各约2.2毫米, 顶端具深或浅的3齿, 管部与舌片近等长, 翅状压扁, 具多数腺点;管状花淡黄色或红色, 长约3毫米, 管部压扁具腺点 。 瘦果矩圆状楔形, 长2.5毫米, 宽约1.1毫米, 具翅 。 花果期7-9月 。
栽种办法:
蓍草也称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飞天蜈蚣、锯草,为菊科蓍草属的宿根草本花草 。 原产东亚、西伯利亚及日本 。 在我国西南、华北、江苏、浙江一带均有散布 。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 因其具有适应性强、花样文雅、花姿漂亮、耐旱、耐寒, 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一般发展 。 不择泥土, 但在排水优越、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的砂壤土上发展优越 。
【【种植方法】蓍草的作用功效和种植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