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成立第一家粪便银行

世界之大 , 无奇不有 。 开银行不稀奇 , 可“大便银行”你听说过吗?额 , 没错 , 就是你所理解的那个“大便” 。
今年6月 , 新加坡开了一家大便银行 , 和普通银行一样 , 都是自存自用 。 健康时存下你的大便 , 生病时取出来吃 , 治病有妙效 。
“大便”这么神奇?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新加坡竟开了一家大便银行
人们可以自存自用
今年6月 , 新加坡肠胃病学家David Ong创建了一家粪便银行 , 人们可以在年轻和健康时存下自己的“ 肠道微生物群的完美样本 ” , 等到生病时 , 再把它移植回体内 。
而早在3年前 , David Ong就创立了东南亚的第一家 粪便移植库 ——Amili 。 3年来 , Amili收集了多达1000多个粪便样本 。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 David Ong说 , 存储大便类似于储存卵子和干细胞 。
据悉 , 他把人们存的大便存放在一家保存脐带血的公司的冷冻室里 , 每个粪便样本至少放10年 , 价格高达5500美元 。

新加坡成立第一家粪便银行

文章插图

这次真的得“食屎”了
在新加坡 , 每10个人里面就有1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 , 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腹泻或便秘 , 感觉肠道没有完全排干净 。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和严重程度都因人而异 , 有些人只有轻微的表现 , 但有些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可能因此打乱 。
根据最近研究表明 , 肠道中的细菌群落对人类健康有显著影响 , 它们能够调节食欲 , 影响肠道炎症水平 , 甚至在糖尿病和痴呆症中发挥作用 。 通过表征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组 , 研究人员能够操纵细菌的组成以产生健康益处 。
而本月初在新加坡成立的这个医学中心 , 就是来研究肠道中的细菌如何影响健康和衰老 , 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症发作的 。

在这个负80摄氏度的仓库里 , 存放有200至300管“浓密的稠状物” , 这些东西基本都是通过高速旋转250克人体粪便提取的 。
这些被提取的“稠状物”会通过内窥镜移植到合适的病人肠道中 , 随后这些细菌会粘粘在内壁上 , 复制生长 , 抑制有害的细菌 , 从而恢复人体微生物组的健康平衡 。
一般来说 , 要进行粪便移植 , 存在口服粪便胶囊或者直肠灌入等方式 。
可别不信 。 此前 , 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微生物生态学家Jansson就通过移植丈夫健康粪菌的方法 , 仅用了2天就成功治好了一位老年女性8个多月以来持续的拉肚子现象 , 体重也减了27公斤 。
【新加坡成立第一家粪便银行】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