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香菇典型催蕾技术解析


【【香菇】香菇典型催蕾技术解析】香菇是一种经济效益以及食用价值多比较高的种类 。 在袋装栽培的香菇经常采用催菇的方法是注水或泡袋法 , 主要是让菌棒内湿度比较高 , 就能保持持续出菇并且时长延续到15天以上 , 但是有时候催菇不好容易导致不出菇 , 影响产量以及效益 。
下面为大家介绍有机香菇怎么典型催蕾:
定向刺孔 用8―10cm长的铁钉4根 , 钉在厚1.5cm、宽度适宜手握的木板上 , 钉子要全部钉入 。 用制好的钉排在催菇菌棒上的点种面打刺两排 , 单面两行8个眼 。
立式摆袋 把刺孔的菌棒立式排入浸水池或大桶内 , 最多两层 。 上面用竹木编排压住 , 再压上石块等重物 , 防止菌棒上浮 。
定量配液 用定量水桶或水池 , 按盛水容量或容积 , 将配液注入摆好菌棒的池内 , 浸没菌棒5―10cm , 保持水位1小时 。
定时浸袋 浸水菌棒浸没1.5―3小时 。 其中 , 大潮菇浸水1.5―2小时;二潮以后每次浸袋2―3小时 。 浸水1.5小时后 , 开始抽检浸水量 , 以钉孔周围含水量65%―70%、其它部位45%―60%为宜 , 菌棒呈现局部含水量偏重 , 部分含水量偏低状态 。 一般采用称重法确定浸水量 , 第一次浸水后的重量是菌棒栽培时重量的100%―110% , 春栽袋是栽培时重量的90%―105% 。 以后每潮减少浸水重量15%左右 。
温差催蕾 选择昼夜温度8℃―20℃左右的晴天浸袋催菇 , 夜间必须出现12℃以下的低温 , 中温菌株需要14℃―16℃的低温潮 。 在浸过水的菌棒一端刺一字形排水孔 , 排水孔端向下 , 排放在向阳背风、不积水的地面上 , 用塑料薄膜盖严 , 在薄膜内的菌棒上面放置温度计 。 用阳光照射 , 阳光温度低于15℃或遇阴天时 , 可用菇棚温湿调控机增温 , 促使薄膜下的温度达到28℃―32℃ , 保持2―4小时 , 掀膜通风 , 再用夜间12℃左右的自然低温刺激4―6小时 。 只要温控准确 , 一次即可 。 如果高低温度不足 , 可连续进行2―3次 。
调温育蕾 经过刺孔、浸水和温差刺激的菌棒可原地不动 , 用塑料薄膜盖严 , 四周要求压实 , 让菌袋在18℃―24℃条件下育出菇蕾 。 2―3天大量生出菇蕾 。 一般是从第二天傍晚或第三天早上开始选出菇蕾较多的菌棒放入出菇棚的最下层 。 以后 , 每隔1―24小时选出一次 。 自下而上放入出菇棚 , 2―3天可全部进入出菇棚 。
注意事项:
1、用上述方法催菇的菌棒含水量应为35%―55% 。 含水量低于35%的菌棒 , 要提前少量补水养菌;含水量高于55%的菌棒宜适当缩短浸水时间或不浸水 。
2、温差催蕾的增温全程 , 应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 。 超过35℃应立即降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