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哪个时期,仰韶文化有哪几种类型


仰韶文化存在中国什么时期?仰韶文化是中国新时期中期的文化 。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种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 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
仰韶文化时期是什么时候?【仰韶文化是哪个时期,仰韶文化有哪几种类型】在东亚黄河流域的中游,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地的居民炎黄族(即后来的汉族)即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创造了发达的仰韶文化,并对东亚和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仰韶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哪个时期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种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 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
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
仰韶文化形成于什么时期?仰韶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 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有人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 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

发现和研究 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遗存 。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了该遗址 。 后来又在黄河中、上游调查发现了若干类似的文化遗址 。 由于这些遗存均含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曾被统称为“彩陶文化” 。 1926年起,中国学者先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万泉(今万荣)荆村、河南安阳后冈、浚县大赉店等遗址 。 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从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 。 自仰韶文化发现至40年代,学术界还初步探讨了该文化的特征和性质等问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有了新的收获 。 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比较大规模地发掘了一批重要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华阴横阵,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 。 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若干典型遗址为代表,考古界分析了仰韶文化的面貌,并对其分区、类型、分期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的绝对年代,进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 还对其彩陶纹饰、制陶工艺、生产工具、建筑技术、埋葬习俗等,作了专题研究 。 又通过研究村落布局、住房形式、埋葬制度、工具用品等实物资料,综合探讨了仰韶文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以期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其中主要对半坡类型的社会结构有了较多的认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