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从哪里开始,中医去哪儿学


零基础想学中医你认为应该从哪开始?学中医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入门 。 中医学除了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治疗外, 其内容还包括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古汉语学等 。 学习它, 除了自身养生祛病外, 还会学到其中蕴含的众多国学知识 。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
扩展资料: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 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 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 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 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 判断邪正消长, 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 以辨证论治原则 。
请问怎样从零开始学习中医?作为中医人, 当然想成就明医 。 可是,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医, 才能有所成就呢? 
(一)对名老中医成才经验的总结 
有人通过文献研究法对81位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进行总结, 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学医动机上是笃信中医且立志明确;(2)传承模式主要为家传师授, 辅以科班;(3)读书学习方面是熟读经典, 博览群书;(4)临床实践上勤学持恒, 善悟创新;(5)治学态度秉持虚心善问, 博采众长 。  
也有人对30位国医大师进行统计文献分析, 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之处:(1)从医者品德修养高尚, 终身热爱中医事业;(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国医大师成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3)国医大师在成长历程中都熟读、反复背诵、专心钻研《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4)开展中医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弘扬中医是国医大师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
我是中医人, 我的专业是针灸, 我格外重视《内经》, 平时常常研读《内经》,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愿意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
其一, 句句去悟, 不必贪多 。 《内经》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内涵深意, 读一句就细细咀嚼一句, 慢慢体味, 结合临床去体味, 往往越体味越有收获 。 若能把一句经典体味透了, 远胜过泛读几篇 。  
其二, 边读边思, 多书互参 。 《内经》的经文言简意赅, 蕴意深奥, 其中很多要领在文字之外, 需要参考诸书著述, 反复钻研比较, 加以精细思考, 方能有所领悟 。 正如当代大医朱良春先生所言:“其中含有许多深奥的精义, 要经过刻苦钻研, 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 才能有所得 。 ” 
其三, 结合临床, 不离临床 。 读《内经》切忌闭门造车, 一定要切合临床 。 因为《内经》中许多的原理与方法, 是从临床得来, 书面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 因此还必须结合实践, 只有在临床运用中得到印证, 才能切身感悟其深意 。  
其四, 读过再读, 常读常新 。 《内经》不是读一遍就过了的, 而是需要常读常温 。 研读《内经》, 这是我们每个中医人一辈子的事情, 《内经》中的涵义甚深, 不同的临床阅历, 有不同的感悟 。 越是临床, 对于《内经》的理解也就越深 。 临床多年后再结合所遇到的问题回头温习《内经》, 时时会有“常读常新”而“别有洞天”之感 。 “经典不厌百回读”, 此之谓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