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要做哪些准备,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人物采访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 的采访前的准备, 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 就是说, 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叫“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 采访工作, 采访的成功与否, 跟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密切相关的 。 我们在采访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一定是充分的, 一定把各种可能性都设想到, 否则的话, 采访的成功程度就要大打折扣 。 调查采访人或事资料一、准备好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领域的常识要事先了解一下 。
二、问题要有所指, 能牵涉上你做的社会调查的主题 。
三、要对被访者事先有个了解, 比如背景、经历、以前的观点等 。
四、注意引导话题和控制访谈节奏 。
五、采访时个人形象要重视, 不可过于保守和过于前卫, 如果是比较严肃的社会调查, 着装要端庄
采访前要做那些准备? 注意: 1、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2、注意语言美 3、提问时要估计对方周围的人(注意采访地点) 4、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 没提下一个问题是, 应该有所停顿,这会使对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准确或太平淡, 对方会接着补充(我试过,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不过有时候有些冷场~~呵呵) 5、事先拟多一些题目; 6、不要逼问诱问套问, 比如不能问“公共食堂有几大好处”, 而应问“你觉得公共食堂办的怎么样?” 7、不要喧宾夺主, 自己讲的过多;更不要和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 。 下边复制了一个, 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也是我自己实习采访时遵循的几个东西, 采访是采访人员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 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 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采访人员的水准, 也能展现采访人员的个性魅力 。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 提问是体现采访人员的报道意图 。 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采访人员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 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 引入正题, 既节省时间, 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 首先, 采访人员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 。 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 。 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 是采访人员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 采访人员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 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 我们中的一些年轻采访人员, 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 或环左右而言他, 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 。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采访人员在采访和提问, 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 时时想着观众, “想观众所想, 问观众所需” 。 其次, 采访人员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 。 为了完成报道主题, 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 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 既要有目的, 也要随机应变 。 这就要求采访人员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 避重就轻、迂回作战, 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夺取胜利 。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 采访人员可以先顺着他说, 在交谈的过程中, 乘其不备, 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 。 例如, 采访矿难, 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 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 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 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 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 。 你可以在采访中, 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 等他思想放松了, 滔滔不绝时, 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表面到本质, 层层递进 。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 采访人员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 。 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 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 不着边际 。 采访人员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 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 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 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 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 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 。 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采访人员或主持人, 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丧失了主动权, 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 。 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 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 。 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 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 。 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 。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 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采访人员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 。 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 。 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 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 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 新华社出版, 第92页 。 )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 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 同时也树立了采访人员的良好形象 。 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 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 顽强拼搏, 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 。 该片中采访人员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 提问也非常成功: 采访人员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 你一定会赢瑞典队, 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 是这样吗?”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 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 如果采访人员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 不了解队员状况, 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 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 有些采访人员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 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 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 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 抓不住问题要害, 又给人造成采访人员卖弄的感觉 。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 无论任何作品, 靠的都是以情感人, 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 。 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 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 。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 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 。 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 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 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而是让他说出, 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 。 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 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 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 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 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 。 采访中的提问, 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 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 在交待事实的同时, 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 此外, 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 就会说出你想了解, 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 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 亲切自然, 尽量口语化, 增强交流感 。 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 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 。 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 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 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采访人员的文章, 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 电视台采访人员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 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 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 。 ”而我们的屏幕上, 有的采访人员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 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 。 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 其中, 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 采访人员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结果, 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 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 。 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 既不卑不亢, 又亲切自然 。 交流是双向的, 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 如果语气生硬, 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 避之千里, 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 也是应付了事, 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 。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采访人员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 避免主观色彩 。 有的采访人员出于义愤, 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 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 。 更有甚者, 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 采访人员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 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 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 。 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 。 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 用事实说话 。 采访人员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 谁是谁非, 把事实摆出来, 观众自有公断 。 总之,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 只要在具体工作中, 慢慢积累, 反复揣摩, 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 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 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 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