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古装衣服图解( 三 )



领口线与后中线的交界处须为直角 , 然后画圆顺的弧线经B点到C点 。 图中C点为胸围线到背长线间的左边线上的任一点 , 但最高不能超过袖子下方的线与衣身的交界点 , 最低不宜低于背长线 。 B点到C点的弧线弧度不能太大 , 弧度最大处离BC的直线最好不要超过1~1.5CM 。 注意一整条线都要圆顺流畅 。

左前襟线:在BC弧线上作垂直线到下摆线上 , 垂直线离最左边线的距离约为2~6CM(如果距离太大 , 两侧的衣缝会被拉得变形 , 如果太小 , 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带来调节领口的大小与衣身的松紧)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img]

步骤四:把布料(纸样)沿肩袖线对折 , 画出袖子下方与衣身的止口(1CM)(如图(4)) , 然后把袖子下方线与衣身线剪出来(图中阴影部分的外侧线)

[img][/img]

步骤五:剪出衣片 。 把对折的布料(纸样)打开 , 画出后中线、领口线与左前襟线的止口(1CM) , 然后沿止口线外侧剪开(如图(5) 。 图中箭头表示与布料边沿平行的经纱方向 。

[img][/img]

步骤六:画出第二块衣片 。 把图(5)中的布料(纸样)反过来 , 覆在另一块布料上 , 照这块衣片的形状剪出第二块衣片 。

步骤七:剪出领边与袖缘(图略) 。 领边的长=图(3)中领口线的长度×2 , 领边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 袖缘的长=袖口长度+止口2CM , 袖缘的宽=(做好后款式所需的宽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

二、裙的裁法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 , 裙由数幅裙片拼成 , 上接裙腰 。 裙腰两侧有系带(如图(6) 。 裙片的数目不固定 , 因为古代布幅窄 , 裙片的数目越多 , 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 。 汉代裙式仅四幅 , 唐代一般为六幅 , 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 , 明末多用八幅、十幅 。 现代的布幅宽 , 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 , 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 , 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 , 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 , 如6、8、10、12片等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img]

下面介绍裙片的裁法 。 这里介绍的裙片裁法为剪开法(借鉴现代裁剪法 , 非传统方法 , 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方便) , 须做纸样 , 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

步骤一:开剪前先掌握以下数据: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裙围、裙长 。

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需要哪一个数据视基本款式而定 。 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 。 应根据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围、下胸围、腰围的数据 。

裙围:=腰围(或上胸围/下胸围)×1.5~2倍+褶量+裙左右侧增加的止口量(2~4CM) 。 其中倍数根据个人的行走习惯和布料的重量决定 , 走路时步伐越大,裙围的倍数就要越大 , 布料的垂感越好 , 手感越重 , 裙围的倍数则可略小些 , 但不能小于1.5倍 , 否则有会有走光的危险 。 褶量大小决定裙子褶裥的数量与大小 , 褶裥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 , 这里不详述 。 但要注意褶的数量与大小要根据布料的厚薄与人的体型来决定 , 因为褶裥会增加裙上部的体积感 , 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 , 体型比较丰满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适量的褶裥(适量的褶裥可以起到掩饰体形的作用 , 不过若布料较硬并且裙下摆较大能形成较多的波浪 , 也可不要褶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