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七种常见病虫防治方法


褐斑病 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严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 。

【防治】七种常见病虫防治方法

文章插图

表现症状褐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 主要侵害叶片尖端, 呈褐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 。 以后叶子的边缘和中部也会出现病斑, 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 后逐渐向上部蔓延 。 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 圆形或椭圆形, 上下端迅速黄化 。 病斑发生时, 引起叶片扭曲 。 后期病部破裂, 潮湿时病部密生深褐色小点, 并从中涌出污黄色, 后呈肉红色粒分生孢子堆 。 在发病严重时, 病斑成片, 整个叶片迅速变黄, 并提前脱落 。
生活习性病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叶中越冬, 次年产生分生孢子, 随风传至新的部位 。 老叶发病严重 。 植株栽植过密时叶片相互碰撞容易产生伤口 。 褐斑病一般初夏开始发生, 在高温多雨时严重, 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易感染 。
防治方法园艺防治发现病后, 及时剪除病叶, 拔除病株, 以减少侵染来源 。 雨后积水及时排除, 不偏施氮肥, 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 使植株通风透光 。
药剂防治喷施25%戊唑醇3000倍液、40%氟硅唑6000倍液、45%咪鲜胺3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等 。 见斑后第一次施药, 以后20天一次, 喷3次即可 。
白粉病 白粉病是真菌性病害, 大多数植物是重要侵害对象 。 在四川、云南、江苏、北京、天津、青岛、河北、山东均有发生, 北京、重庆发生严重 。
【【防治】七种常见病虫防治方法】表现症状 发病后常使植株叶梢、嫩茎, 感病扭曲变形, 上覆一层白粉, 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 。 这些叶片较正常叶片发紫, 侵染植株会变得矮小, 嫩叶扭曲、畸形、枯萎, 叶片不开展、严重时花不能正常开放、叶片枯黄、脱落, 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
发生规律 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病枝上越冬 。 病害与气温关系密切 。 15℃即可发病, 在三四月份始发, 5月至7月盛发 。 发病因品种而有差别, 光叶、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 。 偏施氮肥、钾不足时易发病 。 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 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首先, 选用抗病品种 。 另外, 冬季剪除所有枝条后喷施3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 并集中烧毁病枝, 彻底清除病源 。 发病后通风透光, 不要湿度过高 。 控制好栽培密度, 加强管理, 增施磷、钾肥, 控制氮量,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
药剂防治 萌芽前喷施3至4度石硫合剂, 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500倍, 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或喷施25%戊唑醇3000倍液, 40%氟硅唑6000倍液, 45%咪鲜胺3000倍液, 每周1次, 连续喷3次 。
蚜虫 蚜虫属同翅目、蚜总科, 是世界性大害虫, 分布在全国各地 。 寄主有300多种, 至少可传播55种病毒 。
形态特征 成虫有翅孤雌蚜身体长2.1毫米, 春秋季深绿, 夏季多黄色 。 体、背有斑纹, 腹管尾片黑色 。 无翅孤雌蚜体长1.9毫米, 身体草绿绿至黄色, 以黄色为多 。
卵初产时橙黄色, 后变漆黑色有光泽 。 若蚜初胎时淡黄色, 后变黄绿色, 春秋季也有蓝灰色 。
生活习性 每年可繁殖30代, 以卵在杂草或锦带、木槿、石榴等芽腋间越冬 。 繁殖最快的季节每5天即可完成1代, 半个月完成3代, 一个蚜虫最大的生殖量为100个,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蚜虫总量激增 。 秋后气温下降, 它会飞回到锦带上与从别处飞来的蚜虫交配后越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