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怎么形成的,冬天的霜是怎么形成的


霜是怎样形成的? 霜是指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 0 ℃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而形成的白色冰晶 , 非常松脆 。 可见 , 霜其实是水汽跳过了液态 , 直达固态的产物 。

霜通常出现在无云、静风或微风的夜晚和清晨 。 当夜间地面温度低于 0 ℃ , 并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时 , 便可能出现霜:

首先得有适量的水汽 。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水汽是成霜的“物质基础” 。 但是水汽过多过少都会对成霜有影响 , 最好是适量 , 恰到好处的那种 。 因为如果空气湿度过大 , 水汽凝华时放出的热量将使周围温度升高 , 从而影响水汽凝华;而如果水汽过少 , 大气中的水汽达不到饱和 , 当然也无法成霜 。

其次天气得是晴朗 。 晴朗天气有利于地面或地面物体热量散发 , 也是成霜的重要天气条件 。 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 , 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 , 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 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

再次要是无风或微风 。 无风或微风的天气 , 减少了空气的上下对流 , 有利于地面的充分冷却 。 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 , 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 , 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 , 不利于霜的生成 。

需要提出的一点:霜和霜冻不一样!
霜冻与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有着根本的区别 。

霜冻是白天气温高于 0 ℃ , 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 0 ℃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 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 多出现在春秋转换季节 。 农业气象学中的霜冻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 0 ℃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 。 出现霜冻时 , 往往伴有霜 , 也可不伴有霜 , 不伴有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 。 霜本身对农作物并无直接影响 , 但结霜时的低温却会引起农作物冻害 。
霜是怎么形成的 凝华 。 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 , 形成霜 , 发生的是凝华现象 。 凝华是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 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 。 凝华过程物质要放热 。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的现象 。
扩展资料:
生活中凝华的现象有:
1、冬夜 , 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晶;
2、树枝上的“雾凇”等 。
3、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 , 碘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固态碘;
4、用久的电灯光泡会显得黑 , 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

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

科学上 , 霜是由冰晶组成 , 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 , 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 , 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 。 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 , 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 , 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 , 才会结霜 。


霜的形成过程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