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行路难知识点归纳


水调歌头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一方面 , 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 当时虽已41岁 , 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 , 政治上很不得意 , 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 , 由于政治失意 , 理想不能实现 , 才能不得施展 , 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 , 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 不过 , 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行路难知识点归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自号“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 。 汉族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 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 祖籍栾城 。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 , 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
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

水调歌头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情感:对自己坎坷遭遇的豁达 , 和对天下漂泊、分离的人们的深切祝福 。 不仅仅是指子由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 , 这里指嫦娥 , 也就是代指明月 。 ”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 , 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 , 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 , 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 “但愿人长久” ,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 , 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
全文内容:
《水调歌头》
作者:宋朝 苏轼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白话翻译: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宫殿 , 今天晚上是哪年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 , 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 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 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 不应该有遗憾 , 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成全 。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 , 长长久久 , 即使相隔千里 ,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 自求外放 , 辗转在各地为官 。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 到密州后 ,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