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县零碎高地探索菜菜轮作结“金豆”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湖南南县零碎高地探索菜菜轮作结“金豆”
李珍爱利用零碎高地探索菜菜轮作新模式 。 宋梅摄
中新网益阳6月12日电 (宋梅 崔雯)“常年灌溉难的高地 , 靠着套种豆角和芥菜 , 年收入最高能超过10万元 , 种植有技术指导 , 销售有保障 , 每天采摘收购都是现钱结算 ,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 ”6月12日 , 在湖南益阳市南县武圣宫镇千亩豆角种植片区 , 种植户李珍爱正和妻子采摘已成熟的豆角 。
今年60岁的李珍爱是武圣宫镇白蚌口村村民 , 一辈子过着农耕生活 , 靠着“玩转”农业套种模式 , 走上了小康路 。 20世纪90年代初 , 李珍爱和其他农民一样 , 守着家中的水田旱土 , 靠着种植传统农作物和打零工养家 。 虽然谈不上富裕 , 但也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 。 随着家中孩子年岁的增长和老人身体的欠佳 , 家中开支逐步增大 , 收入却未明显增长 。
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 2010年 , 李珍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将村里的80亩水田流转后 , 进行一季水稻一季菜苔的稻菜轮作 , 并买了大量的套种书籍进行研究 , 同时和村里其他几名套种户一道 , 到广州、湖北等套种技术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 。 第一年 , 套种田就迎来了丰收 , 相比传统水稻种植 , 产值翻了四倍 。
尝到甜头的李珍爱 , 第二年并未向其他套种户一样 , 扩大水田流转面积 , 而是将视线转到了村里无人问津的零碎高地 。 白蚌口村地势普遍偏高 , 零碎高地较多 , 灌溉较难 , 一般被村民种上了经济价值不高的传统旱地作物 。 李珍爱将自家三亩地平整后 , 便到县内外各大菜市场调研 , 寻找既耐干旱又有市场价值的品种 , 不到一周他就将目标锁定到了豆角和芥菜上 , 这两种农作物属耐干旱品种 , 生长周期刚好适宜轮作 , 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量大 , 且可进行深加工 。
湖南南县零碎高地探索菜菜轮作结“金豆”
周边近4000亩零碎高地均采用了新套种模式 。 宋梅 摄
有了市场做支撑、技术作指导 , 2013年3月 , 李珍爱将自家三亩高地全部种植豆角 , 除了加大生态治虫技术投入外 , 其他管护参照以往豆角种植模式进行 。 6月初 , 高地豆角迎来了丰收第一季 , 由于产量高、品质优 , 本地收购商提前预订了李珍爱家的豆角 。 第一年 , 李珍爱家高地的豆角亩产量达5000斤 , 全年总产值超过2万元 。
考虑到村里高地零碎分散 , 不利于流转 , 套种成功后的李珍爱开始在村里推广高地菜菜套种技术 , 义务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 并集中收购农户的豆角、芥菜 。 在他的带动下 , 现在周边近4000亩零碎高地均采用了“豆角+芥菜”套种模式 , 涉及农户达800余户 , 亩均收入突破6000元 , 总产值超2400万元 。 零碎高地成了村民手中的“香饽饽” , 菜菜轮作让土地持续生金 , 结出一批又一批的“金豆豆” 。
【湖南南县零碎高地探索菜菜轮作结“金豆”】“现在村里是远近闻名的‘菜篮子’村 , 不少年轻人都回归农村了 , 相信不久的将来 , 村里‘菜篮子’里的农产品会越来越丰富 , 农村日子会越过越美 。 ”对于新农村的未来 , 李珍爱信心满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