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包拯是哪里人,包拯是河南人吗


包青天是什么地方的人包拯 , 字希仁 , 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 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年) , 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 年) 。 包拯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 。 和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说他“少有孝行 , 闻于乡里;晚有直节 , 著在朝廷” 。
他在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 , 连乡村里的妇女儿童 , 都知道他的名字 , 人们尊称他为“包老”、“包公” 。 他死后 , 谥号“孝肃” , 因为他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 所以老百姓有叫他“包待制”、“包龙图” 。
包拯“生于草茅 , 蚤从宦学” 。 所谓草茅 , 是在村里、乡下的意思 , 说明他并非世家贵族 , 社会地位不高 。 所谓“蚤从宦学” , 是说自己早年曾经跟随父亲在外游学 。 包拯从小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 , 受四处为官的父亲的影响 , 坚定了包拯走向仕途的信念 , 立志苦读 , 为大宋朝廷效劳 。  
1027 年 29 岁包拯考取进士 , 朝廷授他大理评事的职衔 , 派遣他担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 但当时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 , 不想其远去 。 包拯在“父母在 , 不远游”思想的支配下没有就职 。 后来朝廷又让包拯去和州做官 , 虽与家乡庐州相邻 , 父母仍不愿离开故土 , 包拯毅然放弃做官在家侍养父母“十年亡宦” , 以孝闻乡里 , 包拯为专心服侍父母而辞官不做传为美谈 。 包拯为了亲自赡养父母而放弃十年为自己人生前途的奋斗 , 这确实令人敬佩 。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包拯才重登仕途 。
【娱乐知识|包拯是哪里人,包拯是河南人吗】包拯除了众所周知的明察秋毫、严守孝道外 , 还是一个敢于谏诤之人 。 包拯的奏议中 , 有一半以上为具体的改革主张或除弊措施 , 有 55 篇指责了本朝人物 , 被指名道姓的腐败庸碌者竟有 64 人之多 。 他敢仗义直言 , 实话实说 。 包拯七弹酷吏王逵、弹劾庸碌无能的而依靠其身为贵妃的侄女而得到重用的张尧佐、弹劾为相七年而碌碌无为的宋庠都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
宋朝的包拯是哪里人北宋 。

包拯(999—1062) , 字希仁 , 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 。 天圣年间进士 , 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 , 迁殿中丞 , 监察御史 。 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 。 1061年任枢密副使 。 知开封府时 , 以廉洁著称 , 执法严峻 , 杜绝吏奸 , 不畏权贵 。

其父包令仪是进士 , 任七品虞部员外 。 1027年 , 包拯29岁考中进士 , 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 。 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 , 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 。 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 , 他把父母葬于城东 , 在墓旁守孝三年 , 居家长达十年之久 。

1037年 , 包拯39岁重登仕途 , 出任扬州天长知县 。 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 , 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 , 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 , 终年64岁 , 死谥孝肃 。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 他在端州任职期间 , 功昭百代 , 政迹赫然 , 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 , 至今为后人所敬仰 。 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 , 可寻包公当年风采 。 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 所称道 , 世代相传 。

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 , 此时正在守孝期间 , 未登仕途 。 “清心为治本 , 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 , 精钢不作钩 。 仓充燕雀喜 , 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 , 无贻来者羞 。 ”

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 。 而“燕雀戏藩柴 , 安识鸿鹄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