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中药材白芨的种植前景和经济效益介绍


【白芨】中药材白芨的种植前景和经济效益介绍

文章插图

白芨属野生三类小药材 ,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资源正在逐步枯竭 , 供求矛盾和价格的逐步攀升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
白芨的种植前景
1、资源产量 。 白芨又名甘根、白根、白乌儿头、羊角七等 , 是兰科植物 , 白芨的块茎为不规则的扁圆形 , 有2~3个爪状分枝 , 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 属于稀有物种 。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浙江等地 ,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 详细产地为:四川的西昌地区 , 如:木里藏族自治州 , 主要集散地为四川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云南的文山、思茅、丽江、楚雄;贵州的独山、遵义、安顺等地;而湖南的怀化地区 , 湖北的恩施地区 , 陕西的商洛、汉中地以及河南的伏牛山一带 , 也为市场提供货源 , 但数量很少 。 白芨生长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山谷或山的背阴处 , 生长年限长 。 一旦过度采挖 , 要恢复其产量需要很长时间 。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大量采挖导致了白芨分布地锐减 , 已经使得白芨的资源严重不足 , 产量逐步下降 。 目前市场上的白芨货源奇少 , 而且药材个头小的多 , 大的少 , 含潮大、质量差 , 采挖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 采挖难度增大 , 采挖人员正逐年减少 , 成本也因此在不断地提高 。 追踪产地了解到今年货量远少于去年 , 白芨价格的逐步上扬也是大势所趋情理之中的事 。
2、白芨的社会库存量 。 市尽管主要集中在7~10月 , 但实际上白芨除冬天以外 , 其余时间均可采挖 , 致使许多人不能够囤积此货 。 即使是囤积 , 商家也会考虑到成本问题 , 因为一旦囤积仓储 , 其保管费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增加 , 成本自然会随之上涨 , 如若价格上涨幅度不大无从赢利 , 就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囤积仓储 。 前几年 , 由于医药部门资金紧张 , 忽视了白芨的收购工作 , 致使白芨的库存下降 , 碰上厂家需大货时 , 市场上往往无货可供 , 有时候市场上竞然出现“有价无货”的反常现象 。 就目前而言白芨的社会库存量是比较薄弱的 。 随着需求的拉升 , 供求矛盾的不断激化必然会导致白芨的价格上浮 。
3、市场需求 。 寒 , 味苦干涩 , 具有收敛止血 , 消肿生肌的功能 。 它是治疗胃病的良药 , 例如比较畅销而且普遍被患者服用的“快胃片”就是使用白芨作为原料的最大品种;单味白芨生产的“白芨颗粒冲剂”和口服液 , 疗效显着 , 上市后销路较好 , 生产厂商对白芨的年需求量也相应较大 。 白芨除了治疗胃病以外还广泛的被用着工业生产中的粘合剂 , 例如在卷烟生产中 , 卷烟的烟头就是用白芨作粘合剂 , 装裱字画的粘合剂也是白芨制作的 。 另外 , 白芨多糖胶还可应用于日化产品中 , 替代化学增稠剂 , 并具有减少刺激性、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开发利用 , 白芨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 也就导致了白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 据2014年统计国内年使用量可达数千吨 。
白芨的市场预测
1992年每公斤4.8元到现2015年也涨到600元一公斤左右 , 一路上涨 , 特别是近年来中药被国际市场的认可 , 价格一路飚升 。 现白芨供货基本还是靠野生资采挖供货 , 从2014开始市场及产地的货源已经严重不足 , 不宜组织供货 , 现全国各地上十亩的种植基地都难找 , 白芨要发展能上市供应上品 , 期限再短也得要三年以上 , 为此可以预见 , 在近4—6年内 , 白芨中药材品种市场还将不断上涨 , 让人触目惊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