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


【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

文章插图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 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唿肠弧病毒组 , 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 , 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 ,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吧!
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毒粒体为球状 , 钝化温度为800C , 20℃可存活37天 , 病毒借昆虫传播 , 主要传毒昆虫为灰飞虱 , 属持久性传毒 。 潜育期15—20天 。 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 。
1、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 , 以苗期受害最重 , 5至6片叶即可显症 , 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 , 逐渐扩及整个叶片 。 病苗浓绿 , 叶片僵直 , 宽短而厚 , 心叶不能正常展开 , 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 , 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 , 叶色浓绿 , 节间粗短 , 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 。 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 , 有明显的粗糙感 。 至9至10叶期 , 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 , 上部节间短缩粗肿 , 顶部叶片簇生 , 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 , 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 个别雄穗虽能抽出 , 但分枝极少 , 没有花粉 。 果穗畸型 , 花丝极少 , 植株严重矮化 , 雄穗退化 , 雌穗畸形 , 严重时不能结实 。
2、危害:1993年以来 ,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之势 , 给我市的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 1996年大发生时 , 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 , 平均减产10%~30% 。 2007-2009连续三年在黄淮地区大发生 。 如何控制玉米病毒病 , 尤其是玉米粗缩病(MRDV)的危害 , 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 因此 , 近几年我们对玉米粗缩病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 。 研究发现:病株样本中有85.16%的玉米植株基本绝产或绝产 , 株高仅为健株的1/2 , 无雌穗或雌穗无粒;98.44%的植株株粒重损失率达50%以上 。
3、特点:我国北方 , 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 。 也可以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 。 第二年玉米出土后 , 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 , 辗转传播为害 。 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 , 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 , 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 。 玉米出苗至5口十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 , 发病严重 , 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 , 如河北省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 , 苗期正遇上第一代 , 灰飞虱成虫盛期 , 发病严重 。 田间管理粗放 , 杂草多 , 灰飞虱多 , 发病重 。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 , 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 , 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 , 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 。 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 , 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 , 结合玉米种植模式 , 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 , 指导防治 。
【【防治】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②选择合适的品种:要根据本地条件 , 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 , 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 , 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 70年代 , 豫农704对该病有一定的抗性 , 50、鲁单053、农大108等 , 在生产上可替代沈单7、掖单53、掖单22等感病品种 。 在那些已种植感病品种多年 , 危害严重的地区 , 种植这几种抗(耐)病品种显得特别重要 。 在曲阜市 , 玉米杂交种鲁单50、鲁原单14等对粗缩病的抗性较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