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大全】《本草新编》,干姜


干姜味辛 , 炮姜味苦 , 皆气温大热 , 半浮半沉 , 阳中阴也 。 闭幕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烧之邪者 , 干姜也;疗养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 , 炮姜也 。 盖干姜治表 , 而炮姜温中 。 其因此治表者 , 干姜走而不收 , 能散邪于外也;其因此温中者 , 炮姜止而不动 , 能固正于内也 。 固然姜性大热而辛散 , 俱能散邪补正 , 何在炮制而异宜 。 干姜散邪当中 , 何尝无温中之益 。 炮姜固正以内 , 何尝无治表之功 。 但干姜散多于温 , 而炮姜固多于散耳 。
或问干姜用之于理中汤中 , 佐附子以乐成 , 岂有妙义乎?曰∶无妙义 , 仲景夫子不必之矣 。
理中汤 , 理中焦也 。 虽有白术是理中焦之药 , 然气息与附子温热之性尚不相反 , 故入用干姜之辛热 , 与附子异性 , 专顾中焦 , 则附子亦顾恋同气而不上越 , 共逐中焦之寒 , 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 。
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 , 其用干姜之义 , 想亦与理中汤赞同?曰∶姜附汤中用人参 , 似与理中汤相反 , 而孰知别有意义 。 理中汤 , 理中焦;姜附汤 , 治下焦也 。 附子领人参直入于至阴当中 , 专祛腹中之寒 , 而躯外皮肤之寒邪 , 则未遑驱赶 。 加干姜走而不守 , 如上将亲捣巢穴 , 而偏裨旁掠于外 , 天然表里整肃 , 远近安奠也 。 倘只用附子、人参 , 未尝不可奏功 , 但是攻彼失此 , 仲景夫子因此必参加干姜 , 使同队而并逐也 。
或问四逆汤亦用干姜 , 其义岂有异乎?夫四逆汤之用干姜 , 又非前二条之意 。 四逆汤 , 乃救逆也 。 救气之逆 , 必需同群共济 , 故用附子、肉桂为君 , 必用干姜为副 , 不然 , 气逆而不可遽转矣 。
或问干姜用之白通汤中以通脉 , 吾惧其散气 , 则脉随气而散矣 , 又何故通脉哉?嗟乎!
脉非气通 , 又用何物以通之 。 干姜原非通脉之药 , 正取其通气耳 , 气公则脉通矣 。 夫脉之欠亨者 , 乃寒凝而欠亨 , 非断气而欠亨也 。 用干姜以散寒 , 冷气散 , 脉气有欠亨乎 。
或问干姜既能通气 , 用干姜足矣 , 何故又用葱耶?曰∶葱性亦散气者也 。 单用干姜 , 恐通气不足而通脉则缺乏 , 单用葱 , 恐通脉不足 , 而通气又缺乏 。 合而用之 , 气通又不伤脉 , 脉通又不伤气 , 两相济而乐成 , 何伤气之足忧乎 。
或问干姜炒熟入于健脾药中 , 谓能补脾以生机 , 然乎?曰∶干姜温热 , 原有益于脾性 , 安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机 。 但干姜性走 , 脾性不独受其惠 。 一经炮制 , 则干姜守而不走 , 独留于脾中 , 诸经不得而夺之 , 天然较生用更效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