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什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
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
4、陶冶学生性情, 提高审美能力 。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 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 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为什么?
教学难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理清其“形”, 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解法
3、诵读法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年四季中, 春天是妩媚的, 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 所以, 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 在《临安春雨初霁》中, 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 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在《再别康桥》中, 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
那么, 秋天呢?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的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秋日里, 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
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的景象, 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
有人在秋中徘徊, 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 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
那么, 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 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
二、 学生自读课文
三、介绍作者: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 。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 曾赴日本留学, 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产生巨大的影响 。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 。 抗战爆发后, 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 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 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 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这段时间,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 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
四、题解
“故”字, 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 洗练含情 。 值得品味 。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 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秋中有情的眷念, 情中有秋的落寞 。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以情取景, 以景显情, 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