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之中,每一种心境都需经过历练才能悟出

心静, 心净, 心境是心的三修, 人欲要成事, 便需先养心 。
一切烦恼都是源于内心, 外界的太多诱惑会使人迷失内心, 从而化成心魔, 贪婪而又躁动 。
俗世之中, 每一种心境都需经过历练才能悟出 。 即使外界嘈杂浮躁, 心境也能感化自我 。
很多人说心境是修行, 人在做任何事时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便是心境, 所以, 心如何做到三境呢?
俗世之中,每一种心境都需经过历练才能悟出
1.心静, 最贴近自身的时候
静下心来时, 我们更能正确地思考问题,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我们都懂, 但是真正能达到静心思考的境界, 是需要一番“修炼”的 。
每个人都心灵都需要一片极乐净土, 隔绝外界的诱惑, “知足乃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或许心平静下来的那一刻, 也是我们能乐观面对世俗的那一刻 。
心静, 早在东晋时期, 古人就给我们诠释了这种境界 。
东晋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 爱闲静, 念善事, 抱孤念, 爱丘山, 有猛志, 不同流俗” 。
有一次, 陶渊明请人来到自己的寒舍做客, 席上, 陶渊明手抚断了一根弦的古琴, 静坐在原地弹琴, 却没有任何声音被他弹出来 。
客人很是不屑的问陶渊明:“你弹奏断了琴弦的琴, 能弹出什么样的乐曲来?我看你就是不会弹琴, 瞎舞弄琴弦罢了 。 ”
陶渊明不慌不忙, 慢慢地解释道:“我心中自有乐曲, 何须弹给他人听, 我自己欣赏不就好了?”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人很古怪, 但其实这就是一种心境, 当你身处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时, 便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
这并不是换了种方式来逃避困难, 而是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 心静自然凉 。
考虑全局或是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 这样或许能让自己的心魔消停不少 。
人的欲望便是心魔, 谁能静心思考, 便能知足常乐 。
俗世之中,每一种心境都需经过历练才能悟出
2.心净, 放下心魔
俗话说“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八字概括了什么是心净, 人立身处世, 心净永远能护自己退一步全身而退, 进一步更胜一筹 。
曾经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化缘, 老和尚特意叮嘱小和尚不可近美色, 可路途中遇到了一位女子不敢过河, 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
老和尚心生善念, 背着女子过了河, 这让小和尚很是不明白 。
走了二十里地, 小和尚问师父为什么叮嘱过自己不可近女色自己却还是背了女子过河 。
老和尚淡淡的回答道, “我背她过河后便放下了, 你却背了二十里都还没放下 。 ”
心中洁净并不容易, 这种修行需要人的态度改变, 倘若我们问自己, 自己能放下吗?
我相信我们都会说能放下, 但是真正放下的, 又有几人呢?
世俗纷扰, 诱惑等同魑魅魍魉, 让自己的心灵纯净一点儿, 学会放下, 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仔细想想, 是生活牵着你走?还是你的内心清静淡然, 生活坦荡?
俗世之中,每一种心境都需经过历练才能悟出
3.心境, 志存高远, 格局宽阔
心境, 无需任何心魔纷乱, 天地万物与我为一, 悟道之路便是人生修行 。
两千多年前, 道家学派的思想家庄周便悟出来这样的心境 。
譬如庄周梦蝶, 像是大梦一场, 醒来回归现实 。 人生变化无常, 这种心境需要自己领悟 。
在庄周的心境中, 天地就是自己的家园 。 人生如此短暂, 或许无为或许成功, 逍遥自在地追寻快乐与幸福便是庄周的心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