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保护地甘薯的栽培经验


利用大、中棚设施进行甘薯早熟栽培 , 不仅可以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 提高甘薯生产的产量和效益 , 而且可以在京郊地区实现甘薯的双季栽培 , 促进种植制度的变革 。

【栽培】保护地甘薯的栽培经验

文章插图

一、 选地和建棚
保护地栽培甘薯一般应选轮作期三年以上的生茬地 , 土质以沙性壤土为理想 。 连作两年以上的甘薯地由于容易造成甘薯线虫病、黑斑病等土传病害的流行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失衡 , 应该采取土壤消毒和平衡施肥增加有机肥用量的方法进行处理 。 土地的前茬以小麦、玉米、瓜类、蔬菜为好 , 且要有良好的排灌条件 。 棚的建造规格及走向应根据地形、地势而定 , 一般以顺风向较好 , 不仅可以减少风害的影响 , 还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 大棚可以按照标准的瓜菜大棚规格建造 , 中棚一般四米跨度 , 高度1.2-1.5米 。 在长向上每1-1.2米支撑竹板龙骨一条 , 塑膜紧贴龙骨并绷紧 , 两侧压入地下15厘米左右 。 埋好并踏实 , 龙骨间用铁丝或尼龙绳勒紧 , 膜上盖草帘与否 , 根据当地气候和栽植期早晚而定 。 大棚在甘薯栽植前建好并盖膜 , 中棚在甘薯栽植后支架盖膜 。
二、 品种选择与整地
为发挥保护地对光温资源的利用效果 , 一般应选用早熟、高产品种 , 如豫薯10(又称红心王)、京薯2等 。 整地一般在扣棚膜前进行 , 结合施底肥进行平整和深翻 。 每亩地在施2000公斤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 , 施(10:7:8)甘薯专用肥40-50公斤 。 撒施后翻入地下 , 需要消毒、杀虫的地块 , 消毒剂和杀虫毒饵一并施入 。 同一棚内土地的平整度以保证顺利浇水、排水和起垄盖膜为度 。 起垄行距75厘米 , 垄高25厘米 , 顶部平坦 , 宽度20-25厘米 。 垄上覆地膜 , 将全垄盖严并绷紧 。
三、 栽植
1、秧苗栽植时间 , 根据收获期和育苗情况决定 , 一般经验认为以大棚甘薯4月上中旬、中棚甘薯4月中下旬为宜 。 2、从苗床取下的秧苗可以直接栽插 , 也可以先行假植 。 根据生产田地温和秧苗分级情况 , 先将秧苗移栽到背风向阳的暖畦中 , 适当浇水 , 早晚盖膜 。 进行适应性锻炼和崔根 , 一般3-7天可以达到适栽标准 。 经假植后的秧苗 , 不但可以提高成活率 , 而且缓苗快 。 3、保护地内甘薯一般采用斜栽法或直栽法以利保证密度 。 亩栽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计划的收获期早晚决定 , 一般比普通大田增加10%左右 。 秧苗栽于垄顶中间部位 , 破膜后栽入土中4-5厘米 , 浇水两次后压土封穴并将地膜破茬压严 。
四、 管理与收获
保护地甘薯管理比较简单 , 关键在前期保温保湿促缓苗 。 为了促进甘薯早缓苗 , 栽后3-5天棚内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 , 一般不进行放风 , 以保持内部湿度 。 低于13摄氏度以下要密闭或人工加温 , 35摄氏度以上要进行侧风向放风 , 防止冷风长驱直入 。 结合放风行间沟中进行松土提温并保墒 。 在晚霜、倒春寒完全过去后 , 随着外界气温升高 , 逐渐加大放风口 , 甩蔓封垄后侧面全部敞开 , 气温达到30摄氏度左右可以去掉棚膜 。 根据甘薯的苗情长势和土地肥力情况 , 在甘薯甩蔓后封垄前 , 在垄侧开穴追肥 , 亩施专用复合肥30-40公斤 , 并根据墒情浇水 。 促进肥料溶解和防止干旱 。 早熟品种在保护地情况下 , 栽植后65-70天 , 就可以根据市场信息 , 抓紧收获、包装抢鲜上市 。 并且抓紧整地和土壤处理进行二茬栽植 。 夏栽甘薯的主要技术要点 夏栽甘薯在京郊俗称麦茬薯 , 主要是指小麦等夏收作物收获后接茬种植的由早春栽插甘薯剪下的茎蔓当苗的甘薯 , 和春甘薯主要是在秧苗形式上的区别 , 春甘薯采苗于种薯 。 由于各地的光热资源条件和夏收作物的生育差异 , 晚栽春薯和早栽夏薯的插苗期有时是很接近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