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种桃流胶病的防治


桃树流胶病是当前桃树上普遍发生的病害, 而且发病严重, 特别是管理粗放和树势衰弱的桃园, 发病株率可达90%以上, 此病严重削弱树势, 影响产量、品质, 重者导致死枝死树, 威胁着桃树的生产和发展, 也是果农最挠头的一种病害 。

【防治】种桃流胶病的防治

文章插图

一、发病原因 。 桃流胶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非侵染性的病原, 如机械损伤、病虫害伤、霜害、冻害等伤口引起的流胶或管理粗放、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施肥不当、土壤粘重等引起的树体生理失调发生的流胶 。 另一种是侵染性的病原, 由真菌引起的, 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 。
二、症状及发病规律
1、非侵染性流胶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 严重时小枝也可发病 。 初期病部稍肿胀, 后分泌出半透明、柔软的树胶, 雨后流胶重, 随后与空气接触变为褐色, 成为晶莹柔软的胶块, 后干燥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 随着流胶数量增加, 病部皮层及木质部逐渐变褐腐朽(但没有病原物产生) 。 致使树势越来越弱, 严重者造成死树, 雨季发病重, 大龄树发病重, 幼龄树发病轻 。
2、侵染性的流胶主要危害枝干, 也侵染果实, 病菌侵入桃树当年生新梢, 新梢上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病斑, 但不流胶, 翌年5月份, 瘤皮开裂溢出胶状液, 为无色半透明粘质物, 后变为茶褐色硬块, 病部凹陷成圆形或不规则斑块, 其上散生小黑点 。 多年生枝干感病, 产生水泡状隆起, 病部均可渗出褐色胶液, 可导致枝干溃疡甚至枯死 。 桃果感病发生褐色腐烂, 其上密生小粒点, 潮湿时流出白色块状物 。
侵染性流胶病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枝里越冬, 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散发生分生孢子, 随风而传播, 主要经伤口侵入, 也可从皮孔及侧芽侵入 。 特别是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 顺枝干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 从皮孔、伤口侵入, 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 枝干内潜伏病菌的活动与温度有关 。 当气温在15℃左右时, 病部即可渗出胶液, 随着气温上升, 树体流胶点增多, 病情加重 。 侵染性流胶病1年有两个发病高峰, 第1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 第二次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 以后就不再侵染危害, 病菌侵入的最有利时机是枝条皮层细胞逐渐木栓化, 皮孔形成以后 。 因此防止此病以新梢生长期为好 。
三、综合防治措施 。 根据以上症状及发病规律, 在生产实际中防治此病应以农业防治与人工防治为主, 化防为辅, 化防主要控制孢子的飞散及孢子的侵入发病的两个高峰期 。 具体措施如下 。
1、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桃树的抗病能力 。
对病树多施有机肥, 适量增施磷、钾肥, 中后期控制氮肥 。 合理修剪, 合理负载, 协调生长与结果的矛盾, 保持稳定的树势 。 雨季做好排水, 降低桃园湿度 。 适时夏剪, 改善透风透光条件, 同时防治好其它病虫, 特别是桃树的枝干害虫, 减少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 。
2、消灭越冬菌源:在最冷的12月份至1月份进行清园消毒, 刮除流胶硬块及其下部的腐烂皮层及木质, 集中起来烧毁, 然后喷5°Be石硫合剂消毒, 后进行树干、大枝涂白, 消灭越冬菌源、虫卵, 同时还可预防冻害、日烧发生 。
3、桃树发芽前, 树体上喷5°Be石硫合剂, 杀灭活动的病菌 。
4、生石灰粉防治法:近几年来, 用生石灰粉对桃、杏、李等果树发生的流胶进行了防治试验, 效果很好, 治愈率达100% 。 具体做法是:将生石灰粉涂抹于流胶处即可, 涂抹后5-7天全部停止流胶, 症状消失, 不再复发 。 涂粉的最适期为树液开始流动时即3月底, 此时正是流胶的始发期, 发生株数少流胶范围小, 便于防治, 减少树体养分消耗 。 以后随发现随发动人力涂粉防治, 阴雨天防治最好, 此时树皮流出的胶液粘度大, 容易沾上生石灰粉 。 流胶严重的果树或衰老树用刀刮去干胶和老翘皮, 露出嫩皮后, 涂粉效果更好 。 此法简便、有效 。

推荐阅读